2006年中國高等教育備忘錄之人物版
策劃緣起🙉:
2006年這艘艦艇🍦🏌🏼♂️,已經緩緩地駛入終點海港𓀋。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候🚼,讓我們回顧2006年👩🦰,盤點高等教育領域的重大事件💽,因為🧜🏼♂️,這些教育事件👆🏽,都將是時代的一個車輪,拉動中國教育的列車滾滾前行;盤點高等教育領域的人物,哪些人為高等教育作了貢獻,又有哪些人影響到2007年的教育態勢?回首2006,我們想說的太多太多,展望2007👳🏻♂️👖,我們的希望很多很多……鑒於此,本編輯將2006年高等教育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整理編輯並加以必要的評述,成為非官方的“2006年中國高等教育備忘錄”🕘,希冀可以從中挖掘到一些東西。請看備忘錄之人物版🎳:
2006年即將過去👨🏿⚖️,回顧一年,在中國教育的大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臺👉🏽,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2006年,湧現出了太多太多的值得我們思考的人物,盤點高等教育領域的人物👩🏼💼,哪些人為高等教育作了貢獻🏧,又有哪些人影響到2007年的教育態勢?他們的一言一行,他們對高等教育的看法,讓我們在喧囂之後靜下心來想想我們大學究竟缺失了什麽🪯。他們有的以其觀點引起人們關註🏋🏻♂️,有的以事跡引發人們思考🏌🏻♂️,有的則以另類的舉動為註重傳統的教育界帶來一些新鮮與活力。
1、丘成桐🪥:狠狠扇了北大一嘴巴
丘成桐:祖籍蕉嶺縣文福鎮,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國際著名數學家,1987~1997年任哈佛大學數學教授𓀐。榮獲1982年度菲爾茲最高數學獎,他是第一位華人獲得這項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事件回顧:丘成桐教授多次公開抨擊中國教育體製的弊病🐊, 2006年👮,他因“北京大學引進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北大很多經費騙來的”☝🏼⏸、“媒體捧紅陳景潤”等言論受到社會各界的關註,特別是批評北京大學引進的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因此與北大展開長達幾個月的“丘-北之爭”。這樣尖銳地“炮轟”北京大學⏰,在以前並不多見。正由於丘成桐的身份非同小可,針對的又是中國最高學府,他的這番話立即在海內外引發巨大反響。
2、孟二冬:蠟燭成灰淚始幹
孟二冬:1957年生於安徽宿縣👨🏽💼,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撰寫了《中國詩學通論》等400多萬字的專著並歷時七年完成了100多萬字的《〈登科記考〉補正》🦧,得到了國內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評價💇♂️。被北京大學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教師標兵”榮譽稱號🌺。
事件回顧:2004年3月,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孟二冬主動要求參加石河子大學的教學工作。第二周,他出現了嚴重的嗓子喑啞症狀🫸。2004年4月26日,他在劇烈的咳嗽中堅持講完《唐代文學》最後一節課,倒在講臺上。2006年4月23日淩晨1時20分🧑🎤,孟二冬因患惡性腫瘤(晚期)🤏🏼,醫治無效,在北京市腫瘤醫院逝世🖥,年僅49歲👩🏽🦱。在教育界普遍彌漫著浮躁、急功近利等風氣的今天,孟二冬的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無疑具有引領作用👨👨👦👦🥕。胡錦濤主席在給孟二冬女兒的信中,高度贊揚孟二冬的崇高師德,稱其為教書育人的傑出楷模。
3、阿憶:我為窮教師疾呼
阿憶:原名周憶軍,北大法學博士🧖♂️,副教授🧑⚖️,《實話實說》前主持人,著有《青春的敵人》、《共和國日記》等著作。
事件回顧🍅:2006年,阿憶在其博客中公布工資單,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教師收入兩級分化嚴重⚉,替收入微薄者大聲疾呼。阿憶不僅將自己在北大做副教授所得收入一一列出🕵️,共計4786元,還像記流水賬似的將每月支出一一列出🦂,最後居然為入不敷出📈。作為好友,北大副教授孔慶東在新浪博客中力挺阿憶,對阿憶的勇氣表示贊賞,稱阿憶那張工資單絕對真實🕰,自己的基本收入跟阿憶差不多,並希望公眾對事情有客觀的了解,絕對沒有叫窮的意思🤞🏽🤮。
4、楊振寧:既得利益階層代言人
楊振寧:美籍華人,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理學博士,世界著名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曾任全美華人協會會長👨🦱。與李政道於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事件回顧:2006年10月30日下午,在東南大學演講時稱:“從本科教育和社會貢獻這兩方面而言,中國一般的高校都很成功。我一直堅信💇🏿♀️,中國高校對中國發展作出的貢獻,遠遠要比美國最好的高校對美國作出的貢獻大。”一石激起千層浪👽✂️,老先生的話被眾多人士批駁為“以當年教育的既得利益者身份為中國教育辨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發表了這番言論,被輿論評為“既得利益階層的代言人”🤞🏻。
5、朱崇實🔍:高爾夫就要成為必修課
朱崇實:畢業於廈門大學經濟系,經濟學博士▪️,廈門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經濟法研究會副會長🤭。學術成果先後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國家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
事件回顧: 10月14日下午,在山東大學參加高校合作與發展論壇的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語出驚人👩🏼🦲,“兩個月後,目前國內最漂亮的高爾夫球練習場將在廈門大學建成投入使用👆🏽。今年06級廈大學生都要上高爾夫球課,其中對管理🪆🤞🏼、法學、經濟🌻、軟件學院的學生還是必修課,每個學生都要學會打高爾夫球。” 引來聽眾一陣嘖聲🧃。他認為♡,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要特別註意的問題🧕🏼,打高爾夫球要成為學生必修課。
6、季羨林👩🏼🎨:風雨95載,大儒無聲
季羨林🦛: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哲學博士📠,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對印度中進語言形態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的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貢獻。
事件回顧◻️🤵🏻♀️:11月🎽,中國翻譯協會授予95歲高齡的中國著名翻譯家📹、教育家季羨林先生“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表彰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梵語等印度文化翻譯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季老是一位完全具備知識分子品格的人,決心要做出最好的學術成果,他從來沒有放棄堅持一切都要優秀的原則……他人格的尊嚴,他對於物質利益的毫不動心,他對於書的熱愛,他的耐心,還有他充分的真誠,對我來說,他將永遠是氣節的象征👨🏿💻。
7♙、李開復:尖銳論調拷問高等教育
李開復:計算機學博士🩸,Google中國區總裁👱🏽♂️🤾🏼♀️,微軟公司前全球副總裁💂🏼🛒,在語音識別、人工智能、三維圖形及網絡多媒體等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被《商業周刊》1988年授予 “最重要科學創新獎”。
事件回顧🎪:他本是IT界大人物,卻一直關註中國教育⚽️,先後給中國學生和家長和高校寫了多封公開信🙇🏼♂️,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人才”的西化觀點劍指目前國內高等教育的“大一統”局面🦹🏿🌋,引起眾多關心教育人士的討論👂🏻。今年他的第六封信主題為《選擇的智慧》,他說:“我能做的只是傳授給你選擇的智慧,幫你聆聽自己心底裏最真實的聲音🦌👩🏻✈️,幫助你做出智慧的選擇🧜🏿♀️。”
8、張保慶:一年為貧困學子籌5億
張保慶:河南省鎮平縣人,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𓀏,前教育部副部長🦍🧖🏽。
事件回顧:2005年8月29日,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張保慶在教育新聞發布會上,毫不留情地公開點名批評8省區支持國家助學貸款不力👳♀️,導致一些貧困生無法通過國家助學貸款完成學業,也因為這次“炮轟”而被免職。前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把教育基金會的壯大當成一項新的事業🈷️,為了資助困難學生,四處“化緣”募捐🔉。目前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募集到的2.64億元捐贈款中🫸🏽,單位捐款是2.6億,個人捐款400多萬元。
9🤖、劉默涵:我更理解貧困生的難處
劉默涵🙆🏻♂️:河北無極縣人,北大歷史系三年級學生𓀏,北大歷史系青年誌願者協會會長,北大陽光誌願者協會會長,曾做客CCTV《面對面》。
事件回顧:劉默涵考入北大後,自強自立,靠勤工儉學,不僅解決了個人學習生活費用🟦,還創立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學基金,一年多來已幫助了37個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在大學裏積極參加誌願服務並為山區學校募集圖書3000多冊。
10、高健:擺攤欲當陪聊為生
高健‼️:黑龍江哈爾濱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02級金融系學生。
事件回顧👩🏻🦰:因為一些用人單位不守信用,畢業近半年仍未找到合適的工作♿🚣♂️,一氣之下,他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擺了個攤,以陪人聊天為生。此新聞一出,又引來人們驚呼👍🏼:北大畢業有的去賣肉🥀,有的去賣糖葫蘆,這又開始陪聊🚵,這學校怎麽啦?對於人們的議論,當事人顯得很平靜:應聘時遭遇的種種不道德讓我立誌自尋出路,從小創業走向大創業🧑🚒。從這個角度考慮,他的經歷讓我們深入理解了一個道理:任何作為個體的人,自有其生存方式,發展模式⛹🏽♂️,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適合自己的路——這與我們曾經上的大學重不重點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