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張曉龍
|
越來越多的中外數據顯示,男孩在現代教育體系中的學業成績似乎難以稱雄,而女孩的強勢地位則不斷凸現𓀊。與此同時,“問題男生”卻越來越多,男孩正處於教育“邊緣化”的地位。中外數據拼接出了一幅“男孩學業劣勢”的世界地圖—— |
歡樂 新華社
也許你是一名正為班裏調皮搗蛋🏄🏿、成績墊底的男生而頭疼的教師👩🏻🦽➡️;也許你是正被寶貝兒子在學校惹出的種種事端搞得焦頭爛額的父母👴;也許你正在閑聊學歷越高,女性越多的現實……這些看似瑣碎和繁雜的念頭背後,其實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什麽樣的教育更適合男孩子?
在主流關懷集中於女性的今天💁🏻🙆🏼♀️,帶著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男孩的腦子想什麽》一書另辟蹊徑🕝,從男孩子們痛苦的教育體驗中挖掘出另一種關懷---對男性教育的思考🥿。筆者相信,讀完此書,許多男性讀者都會對學習經驗匯聚的所有痛苦片段重新解讀,拷問各種消極體驗的根源🌔。而教師和家長也一定會有一個跳出現行教育的“廬山”👍🏻,一覽男孩子在學校中各種行為背後的真面目。而且這本書把實驗室裏的科研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為家長和教師提供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男生不如女生是世界性現象
如果您有所感覺,但懷疑這種問題的嚴重程度🧑🏻✈️,那麽這本書可以告訴您,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以美國為例,也許美國依然是“男性主導”的社會,但在學校,男生已處於從屬地位,成為學校裏的“第二位置”。在中學校園裏你可以看到男孩子穿著旱冰鞋在回廊裏穿行,身穿意大利名牌時裝聚在一起高談闊論。然而,“學生幹部”會議卻是女學生的天地:學生會主席、副主席都是女生,校報主編和主要學生社團的主席也都是女生。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人類學教授泰格說🍌:“信不信由你,甚至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班,被開除的孩子當中,每5個人就有4個是男孩……看看高等教育領域,現在美國全國大約58%的大學在校生是女性📪🪚;從畢業生比例來看🎍,這個趨勢更為明顯,畢業生當中65%是女性……男生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的確是成績欠佳,而女生的表現卻變得越來越好”。
新聞周刊的報道指出,在小學階段🆘,男生被診斷出具有學習障礙問題的可能是女生的兩倍。在中學的標準化書寫測驗中,男生的成績普遍低於女生。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一項針對全美中學學生成績和社會能力所做的調查顯示𓀁,除了在語文和數學成績上男女生基本持平外🌼,在參與社會工作、藝術活動🔽、校園媒體、學術俱樂部等方面👀🔃,女生已經全面超越男生🤷🏼。而在學習障礙和情緒不穩定方面的人數比例上🌉,男生分別是73%和76%,遠遠高於女生的27%和24%的比例。男學生占功課不好的學生總數的大部分,而且其中有1/3想過輟學,85%曾動過謀殺的念頭,很多人嘗試過毒品🫛,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男生的自殺率也翻了兩番。美國教育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美獲得學士學位的女生和男生人數的比例是1.33∶1。
與美國相比🕓,中國的情況也十分類似🧜🏿♂️。2006年9月🙄,復旦大學傳來消息,稱該校今年錄取的3871名新生中,男生只有1847名🪯🫨,占47.7%;女生為2024名,占52.3%👮🏿♂️,這是該校歷史上女生比例首次超過男生。與此同時,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中女生比例逐年走高---女生和男生的比例從2004年、2005年的6∶1上升到2006年的近乎7∶1。中科院心理所一份資料顯示,2000年北京大學招收的高考“狀元”中,女生占55.9%🎓,而2001年狀元女生已經占到了65.6%。2002年更甚,36名文科狀元中😧,女生有28名,占77.8%;理科8名狀元中👩🏿🦱,男女生各半。在狀元群體中👋🏼,特別能反映性別差異的數學科目也是女生占優勢。放眼望去,名牌大學校園裏,女孩的身影一年比一年多🚵🏼♂️。再以長沙市2005年高考為例,文理科第一名均為女生,文科排名前10名中🧑🌾,女生占了9名。
伴隨著數量的增長,女生的強勢地位進一步凸顯,男生正處於“邊緣化”狀態。某大學男生表示,在他們五十多個人的班級裏面📡,女生更熱衷於競選班幹部,除了一名男生幹部,其他職務幾乎都是女生。女生太多使男生更加怯於或不屑於表現自己👂🏼⛑️,從而放任自己的邊緣化👨🦼➡️。小李是某學院的一名男生,當過很長時間院報的總編輯,社交活動能力很強𓀃🫲,可是面對3/4都是女生的班級環境👷🏿♀️,始終覺得有些氣短👩🏽🔬。“上課的時候女生都歡叫著坐到前面🫑,課堂上熱烈討論❣️,積極發言提問,我們男生卻不敢湊過去🌤,多數是躲在教室的後排,一聲不吭。”
以上來自中外的數據為我們拼接了一幅“男孩學業劣勢”的世界地圖🐻👩🏻💻。那麽男生的問題出在哪裏呢?
男孩學業劣勢問題出在哪裏
天性不同使然 小學老師在課堂上說✝️:“兔子最愛吃胡蘿蔔!”
女孩子點點頭🙇🏻♂️,飛快地在筆記本上記下🙂。
男孩子提出→:“老師,兔子為什麽不吃青菜呢?”“不是的,我養過兔子🎲💥,它最愛吃的是萵筍。”
這個片段生動地體現了男女孩子思維的差異。
美國一些心理機構的調查發現,女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教師的意圖,更好地配合🤷♀️、服從。而男生則顯得更加反對權威,喜歡爭吵和冒險。甚至很多男生不願意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試卷上指定的地方。美國哈佛醫學院的教授波拉克說🧑🏼🦰,最近十年的科學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的腦部功能的確存在差異🐟💆🏿。前者的思維更加立體化,更加活躍而難以控製👩🚒。因此他認為如何引導男性天生的不安分和幻想,是美國基礎教育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男孩的腦子想什麽》一書根據新興的性別科學♊️,結合腦研究🕵🏼♂️、心理學📙、社會學以及人類學的研究成果🍋🟩,通過對男孩子特有的“精力”、男性大腦及其學習方式的分析給出了許多有關男孩子天性特點的有趣結論。
男性天性中有很多因素與傳統教育範式有沖突🏂🏿。男性的運動特質在學校教育中沒有得到體現,學校只能坐著學習,實踐教學方式少得可憐;在農場、集市等自然環境中的實踐學習幾近絕跡👨🦱,而書包卻越來越沉重🥄;肢體運動的活躍在許多傳統教育中不再被視為精力旺盛🦴、充滿活力,而成為了一種缺陷。該書作者提醒教師☄️、家長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只有牢記男性大腦的本質特點🤳🏼,才有可能很好地應對男性先天學習方式和學校教育方式的搭配不當。
社會變遷 有學者認為社會變遷也限製了男孩的學業表現。上個世紀針對女孩在學校不受重視的情況🚴🏿,加上女權運動的影響,教育領域曾積極倡導“扶助女生”的活動,在教學中更加關註女生的發展👩🏼🔀,采取了保障平等機會的措施🌜。但對於男生👩🏽🦱,沒有任何類似的項目來幫助他們掌握比較難學的課程,比如閱讀和寫作課程👮🏿♀️✧。其結果是在保護女生權益的過程中有些“矯枉過正”,大有將男孩們擠進角落的趨勢。這些學者認為今天很多在校的男孩⚖️,是性別偏見的受害者,就和女孩過去遭受的待遇一樣。這並不是說社會有主動剝奪男孩權利和機會的意圖,而是說明我們的教育體系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發生了改變。
也有學者指出,總的來說,一個學生的種族、傳統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對這個學生的教育產生的影響更大,而不在於這個學生是男孩還是女孩,當然,性別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男孩的學業成績可能更多受到某些文化因素的抑製🏄。
教育模式 《男孩的腦子想什麽》一書回顧了人類社會從原始部落時期到工業化階段不同教育模式的演變,指出了其中的瑕疵---人性因素的逐漸喪失。教育的工業化模式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但同時也吸收了工業化的弊端🕵️,“其目的是讓孩子們為工廠生活做準備🧜♀️。孩子們伴著鈴聲穿梭在學校中,好似生活在傳送帶上一樣,特別是他們要學習遵循指令👩🏿💼,以便能夠在迅速並不斷擴散的工廠中工作”💳。工業化教育模式基本上將每個孩子的成功定義為一個產品的合格🤵🏽♂️。每個孩子就這樣在工業化模式中被生產出來,並被貼上了“合格”或“不合格”的標簽。
這種教育模式帶來的後果之一是性別因素在教育中的不平衡。
其次,專家們認為男生學業成績下降的趨勢是因為近年來教育界對女生弱勢地位的關註,使得各種政策更加有利於女生。而上文已經提到,男孩子天性好動,很難像女生那樣認真聽講。盡管男生也希望像他們的女同學那樣學習更多的東西🧗♀️,但身上的每一根神經都讓他們在課堂上安穩不下來。當他們因為學習成績差而被安排到特別輔導班後,會發現周圍超過70%的人都是“同性夥伴”🏄♀️🖕🏽。
可見教育模式亦如社會變遷🛠,既有時代的因素,也有發展過程中在男女平衡方面發生的一定程度的搖擺。
家庭教育 本書指出♦︎,在過去20年中,情感依戀研究的結果表明🩹,孩子生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和親密的大家庭。同樣🤦🏼,家長大都意識到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們的家長也因高度的期望和信任當代教育體製🧑🏿🔬,而普遍地將孩子的教育托付給一種工業化體系🦥,從而實際上放棄了自己的責任㊗️。
該書對家庭責任的強調,對中國教育的現狀有非常重要的啟示🧑🏽💻。一方面我們的確要對不合理的教育現象和體製提出意見,這也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摒棄消極的教育失敗思想,尋找在現行教育體製下如何更好地保護孩子心智的方法,給他們一個盡量健康的教育環境。而現實中的確存在著許多家長將全部教育責任完全壓到學校的現象,該書從歷史和科學的角度強調家庭在男孩教育中的責任重大🙎🏻♂️。
同時🌭,強調家庭並不意味著學校體系的削弱,學校仍然負責孩子的教育,而且學校應該也意識到家庭的重要性,通過與家長的交流🫃🏿,增強家庭對孩子心智的愛護。
男女有別因“性”施教
對待問題的態度很重要。“責備就像冰一樣,只會凍結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則比簡單責備更深刻,也更實用。研究表明🥻👬🏻,目前的危機是體製性的😷,我們指責個人和某個團體對於解決問題沒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事情在於勾畫🧑🏽🏭、發掘出問題,並進行修正。
那麽我們該如何作為呢?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重要的是觀念的推廣,該書認為教育核心在於讓所有的孩子成功。從宏觀上提倡一種人文關懷的態度必將引發微觀範圍的各種變化🍝😨。
對於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書中路德中學校長的一番話也許會有啟示:
一只小青蛙掉進了乳酪桶裏🛶。他向媽媽大聲喊著:“著火了!”但沒有人過來救他🧎,他開始不停地踢打⌛️,直到踢起一塊奶油🙈,然後他從桶裏跳了出來👃🏼。我們需要的就是不停地踢打。
正如心理學對人嘗試錯誤的研究一樣,許多情況下👃,事情的解決就在於再來一次嘗試或者換個角度嘗試。這個例子置換到我們的生活裏就更加深刻了。作為家長,也許您需要不停地尋找、嘗試不同的方法🧛🏽♂️,最終會跳出火海;作為教師👦🏼,您不妨選擇不停的“踢打”🔱,嘗試不同的教育方法……
該書針對家長和教師給出了不同的非常具體的做法🙆🏻。比如“幫助男孩學習科學和數學”🧑🏽🚀,書中將適合家長的做法分為幾個階段:學前🦸🏼、小學💅、初中和高中。其中許多小方法非常有趣,如做一個和“我”有關的記錄本,具體地說,就是和您的兒子一起🐾,將他的身高💂🏽♀️、體重🥮、牙齒數量、鞋子和衣服的尺碼、年齡等等記錄在一個小本裏,相信如果你在此基礎上發揮一下🚃👏,還有許多數據值得收集🧞♂️,而且書中有詳細的解釋,非常有啟發性。書中諸如此類的遊戲式方法很多🩱。
但就其宗旨而言,可以用我國教育工作者熟悉的語言歸結為一句話——“男女有別,因‘性’施教”。
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糾正傳統消極的性別偏見和性別觀念,有破有立🛶。這既包括破除對男性或者女性的各種歧視性的觀念,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樹立起針對不同性別學生的特點😦,因“性”施教的科學觀念。這本書的思路提醒我們作為教師,不妨將心理學、人類學、生物學等研究成果融入自己的教學活動中。
有了科學的觀點,教師就可以在教學方法上,根據男女生心理發展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傳授知識,發展男孩子的優勢😚,彌補其劣勢🎴🦶🏻。例如🦸𓀜,對於男生🩹👩🏼🏭,應結合他們的思維特征🦠,增加實踐活動的教學方式🧏🏻,培養、發展其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
總之🦯,教師如果了解了學生,並善於從心理發展的角度客觀地分析男女生的不同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因“性”施教🤹♀️,那將會大大改善現在男孩子的教育狀況。
相關閱讀:《男孩的腦子想什麽》邁克爾·古裏安🤴,凱西·史蒂文森著,田文慧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9月出版🧥。
《中國教育報》2007年3月1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