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紅梅 蔣廷玉
來源:新華日報
[新聞背景]近年來,在科技界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科學精神淡漠、行為失範和社會責任感缺失等現象。為此🧘🏿♀️,作為科研“國家隊”的中國科學院,日前連續發
布了《關於科學理念的宣言》、《關於加強科研行為規範建設的意見》,引起強烈反響。
3月14日上午,參加“規範科研行為凈化學術環境”專題座談會的中科院南京分院5位院士🔴,痛斥科研活動中存在的種種“病態行為”,大聲疾呼:科技界存在
的“浮誇風”必須堅決刹住🧟♀️!
莫把創新“庸俗化”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趙其國院士:當前🏊♀️,科研活動中存在諸多違反科學道德的不端行為🐖🛠,如“急功近利、浮躁浮誇☄️、成果重數量不重質量”等🪤,已到了非解
決不可的時候。國家強調科學創新是對的,但千萬不要把創新“庸俗化”🏃🏻♂️,現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要求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才能畢業,令一些研究生
都“發狂”了👨🏽🎤。許多科研人員窮畢生精力才出了一兩個創新性成果,怎麽能夠要求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個個都有創新性論文🛣?所以,不能只把眼光盯在《自然》🤳、《
科學》這樣的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文章🚸,應腳踏實地地做好基礎工作🆕。
別染上“學術汙點”
南京大學王德滋院士𓀆🏂🏻:當前©️,科學界出現的種種不端行為,根源均來自不誠實,包括弄虛作假、張冠李戴、互相吹捧等,如不堅決抵製,會腐蝕科學這塊凈土
🚸👨🏻🦱,沖毀神聖的科學殿堂。我曾經擔任過院士資格評審⚀,一位學者在申報時🚜,“不小心”引用了別人的文章但沒有註明🧌,結果一封投訴信來了🚺。經查證,投訴情況完
全屬實,申評院士因此泡湯。像這樣一旦染上“學術汙點”就很難洗清,學術生命會受到嚴重影響🦸🏼。
評價體系需改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達院士:要建立起和諧的科研環境🧛🏻♀️,倡導有序競爭👌🏽,除了科技人員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外📞,評價體系也要有所改進。如高校某項評審中,有
個指標是看該校有沒有院士🔚,如有院士就可以加上4分😹♋️,這種誤導使得一些高校到處去“挖”院士,請來後就算光是“呆著不幹活”也可以,因為目的已達到了。
還有一種把院士捧得過高的不良現象😀👷🏼♀️,認為院士是“萬能”的,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害得不少院士到處“趕場子”。我有個朋友的朋友就曾邀請我參加一個
評審會👳🏻♂️,是關於電方面的,而我是搞核物理的,兩者“風馬牛不相及”🦹🏼♀️💔。朋友卻說🧖🏻♂️,請您去主要是因為這個評審會缺少個院士🤸🏻♀️,但不能因此就讓我去“撐門面”啊
,於是我婉拒了。
避免無謂的“不端行為”
紫金山天文臺陸埮院士:規範科研行為是科技創新必須遵守的準則,創新也分層次🦈。在技術領域🙅♂️,如果外國人已經有了一項技術🛌🏽,自己也研發出來🔵,那就是填
補空白;對於搞實驗的科研人員來說,如果人家這項實驗已經做出來,我們也得到相同的結果,那是有證實意義的;但如果是搞理論研究,別人已經發表相關文章
👧🏼❤️🔥,我們再弄就只能算抄襲了🏝,所以創新也要註意避免無謂的“不端行為”。
培養人才不能“拔苗助長”
南京大學都有為院士👙:做學問首先要做人🙆🏻🙇🏿♂️。對科學界存在的“病態行為”進行規範,首先要從教育抓起,從幼兒園到中學再到大學,都要始終貫徹道德準則教
育。同時,對年輕人的培養不能拔苗助長🟨。有的單位為了使年輕人盡快“成才”😱,把集體的榮譽全部加到他頭上,經過“包裝”後隆重推出,這種“造星術”不利於年輕科研人員健康成長。(吳紅梅 蔣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