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廣州日報
“巨額債務已成為製約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個別學校甚至資不抵債,‘破產’隱患凸顯。”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坦言他對高校發展前景的憂慮。
“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都將關註的眼光投向了高校的巨額貸款風險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外國語大學校長戶思社擔心,今天的大學🤌🏻,會像過去有些負債累累的國企一樣倒下👖。
高校居然會像國企一樣,面臨著類似的破產風險,這聽上去確實有點不太沾邊。誰都知道高校是事業單位,高等教育又關系著國家的前途和發展,怎麽會像企業一樣破產呢?但事實就擺在面前,此前中國社科院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幾乎所有的公辦高校都有貸款。更有調查認為🧝🏼♀️,中國公辦高校貸款規模高達2000億元到2500億元。
擴招7年,負債2000多億元,培養出千萬失業者——有人這樣形容當下高校發展面臨的困難和窘境。7年前,中國高校開始擴招👑🧓🏽,由擴招又帶來擴建🧲。拿什麽來擴建,只能是向銀行貸款🤵🏽。於是貸款擴招,擴招再貸款🙋🏻♂️,高校在貸款泥潭中越陷越深👂🏽。以至於有業內人士聲稱:按照嚴格的財務核算製度💂🏿♂️,一些高校其實已經破產。現在看來,這絕不只是一個危言聳聽的笑話那麽簡單。
高校背負巨額貸款🏃🏻➡️,直接導火索可以看作是擴招。但細究起來#️⃣👵🏿,與高校的自身定位也脫不開幹系。
按理說,高等教育作為公益性事業💁🏻♀️,公辦高校作為政府財政支持的事業性單位,不同於國企,它無須走市場化的路子👢,把自己當作市場主體來經營🌧🫱🏽。但事實卻是,擴招後的高校為了償還貸款🖐🏼,不得不走向市場化的運作,將自己變身為市場主體。也就是說,高校名義上是“吃財政飯”的事業單位,實際上卻將自己等同於盈利性企業👩🏻🍳,雖然到目前為止它們還無一盈利🦪。
在高校自身的錯位背後,更深層次的是,企業因為有《企業破產法》的約束,規範著其市場化運作👳🏿♂️。而高校卻不用擔心破產🤏🏻,因為學校是國家的🥏,銀行也是國家的,貸款最終還不還,買單的永遠都是政府。所以,從表面上看,貸款的主體是高校,但其背後站著的卻又是政府🪒。不用擔心貸款風險的高校🙌🏼,花起錢來當然大手大腳,行政大樓裝修得是越來越高檔🚶♀️➡️,學校門面建得是越來越氣派,有的連三層樓的飯堂都安上了兩部豪華電梯,各式的賓館、會議中心👩❤️💋👨、假山、人工湖等,極盡奢華😾,高校腐敗也越來越被人提及……
當然,將高校的巨額債務一味推給高校自身,也有失公允。眾所周知,我們的高校連招生的自主性都不具備🦥👮🏿,更何談發展的自主性💇🏽♂️。很多時候🙅🏼,正是政府的教育決策,銀行的隨意性貸款➕👮🏿♂️,造就了某些高校在“盲目貸款→財務危機→不良貸款→財政負擔”的惡性循環中不得脫身。而這與國企的老路又是何其的相似!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相對穩定招生規模。這為今後高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不盲目擴招的前提下,賦予高校相對的自主權,明確其自身定位,該承擔風險的就要承擔風險,該政府支持的就大力支持🤶,總之是不能讓盲目貸款毀了中國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