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學校沒有了,卻更加重教♨️;財政吃緊,每年卻增加教育支出10萬元。浙江雲和縣大源鄉上演重教“神話”——
一個沒有中小學的“省教育強鄉”
說起來💻,令人難以置信。這是浙江省一個沒有中小學的庫區欠發達鄉鎮,又是浙江省唯一一個沒有中小學的“省教育強鄉”——雲和縣大源鄉🗻。
教育是大源鄉頭等大事
雲和縣地處浙江南部麗水地區🏧,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大源鄉位於雲和縣緊水灘水庫的北面,距縣城26公裏👩🦯🌀,是一個一面靠山、三面環水的庫區鄉和移民鄉。全鄉有8個行政村,總人口3743人,其中6個村是移民村,庫區移民人口占12%🧝♀️。由於特殊地理條件的製約,該鄉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資源匱乏,經濟發展相對滯後,2005年年底,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980元。
教育搞不好,農民沒出路。為此,大源鄉著力通過教育改變農民的生存現狀🤥。該鄉原有小學17所👳🏻,到2004年撤並所有村小🪇,僅保留1所中心小學。2005年,該鄉又撤並了鄉中心小學🔯,與雲和縣實驗小學古坊分校聯合辦學❎👦🏿,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村孩子全部進城免費就讀😼。2005年10月,大源鄉通過了“省教育強鄉”的評估驗收,成為浙江唯一一個沒有中小學的“省教育強鄉”。
鄉裏學校沒有了👸🏻,“重教”精神卻不能丟,“教育優先”始終是大源鄉黨委、政府的第一選擇。該鄉成立了教育管理中心,由鄉長任主任⛹🏽,製定並出臺了《大源鄉教育管理實施方案》。鄉黨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製度🙋🏻♀️,定期聽取鄉教育管理中心的匯報,研究並製定本鄉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同時建立鄉幹部教育聯系製度,鄉幹部定點聯系有關學校,了解學生是否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幫助,協助學校開展有關工作⤵️🧑🏼🌾,並將教育管理工作納入駐村幹部年度考核。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針對學生家長文化程度較低、教育孩子方法簡單的狀況👋🏻🌰,大源鄉成立了基礎教育家長委員會,研究並推行科學的家庭教育🂠,定期聽取鄉教育管理中心和相關學校的工作信息反饋,並提出意見和建議;2006年又開辦了“家長學校”⏰,讓農民家長懂得如何培養🌡、教育孩子。
辦教育不能增加農民負擔
大源鄉黨委、政府認為📂,辦教育不能讓農民增加負擔🥛🐡。鄉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在鄉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製定出臺了一系列補助政策:對2005年並入縣實驗小學古坊分校就讀的60名大源籍學生全部實行免費入學,除享受省裏規定的“兩免一補”政策外,其余不足部分全部由鄉政府補足💡,並一次性撥給學校,僅此一項鄉政府每個學期就需增加支出1.9萬元;學校撤並後,鄉政府對每周往返的學生實行免費接送,交通費用除縣裏補助外🤎🚣♂️,不足部分全部由鄉政府承擔,為此鄉政府每學期要增加支出1.5萬元💧;鄉政府擠出一部分資金,用於學生的營養餐補助和優秀學生的獎勵🙏,讓每個學生每周能吃上5頓學校提供的營養餐,讓周末回家的學生每人帶兩個熟雞蛋🧛🏼,此項鄉政府每學期要增加支出5000元💅🏼。以上幾項,大源鄉政府每年要增加支出10萬元🔄。
大源鄉是庫區♥️,學生往返學校全部要乘船或乘車,給學生的安全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為此,該鄉成立了學生交通安全管理委員會👨👨👧,負責學生水陸交通安全的監管,同時,專門指定安全性能良好的兩輛中巴車👏🏿、3艘客輪作為接送學生的專用車、船,實行每周定時、定車(船)、定點接送製度♚◼️,並與車🌈、船主和駕駛人員簽訂了安全管理責任書,還為每個乘船學生配備了一套救生設備🏄🏿♂️,確保學生安全⇒。至今🚐,該鄉的學生上下學從沒有發生過事故。
一系列惠民舉措的實施,讓學生和家長都很開心🪮。學生家長黃育三說🤞🏽:“到城裏讀書對孩子來說更好了👩🏿🏫,不僅見識廣,各方面也得到了鍛煉;鄉政府有專車、專船接送孩子,學雜費也全部減免了,我們非常放心,也非常開心。”
把閑置的教育資源用起來
長期以來,大源鄉是雲和縣唯一沒有中心幼兒園的鄉鎮。學校撤並後🏃🏻♂️🌠,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教育資源,2005年9月🧏♂️,大源鄉在原中心小學內掛牌成立了大源鄉中心幼兒園👨🎤⚧,並與縣實驗幼兒園建立長期幫教關系。中心幼兒園由鄉政府提供辦園場所和必要的辦園設施👩🔧,幼兒園園長由鄉教育管理中心聘任,目前該鄉的學前幼兒入園率達到90.3%🍚。
與此同時📑,大源鄉還在原中心小學內成立了省三級標準的農民素質培訓學校,合並了原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以網絡和面授的形式,重點加強對農民提高素質培訓和就業指導培訓,並在學校積極開展食用菌、竹筍兩用林、網箱養魚、山羊養殖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推廣。如今,學校已開辟了網箱養魚🕵🏽♂️、大牛仙宮茶葉、桃子竹筍兩用林、雲和玩具操作等4個實驗基地。針對大源鄉農民在縣玩具廠打工多的情況,農民素質培訓學校又在雲和縣城舉辦培訓班,邀請技術人員對農民工進行玩具生產基本技能培訓,同時加強基本法律知識的培訓💪,教會外出務工農民如何保障自身利益✒️,如何簽訂合同🚟,如何遵守交通規則等,大大提高了外出農民工的就業能力及文化素質🗑。
2005年,大源鄉開展各種培訓12次,參加人數1800人次。經過幾年來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大源鄉大部分青壯年都掌握了一至兩門實用技術,湧現了一大批專業戶和技術能手🚴🏽♂️,還有不少的農家子弟在雲和、松陽、溫州、杭州🪚、北京等地經商辦廠,自己當起了老板🆗。(本報記者 朱振嶽 通訊員 唐毅藍 俊文)
《中國教育報》2007年3月21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