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的夢想都變成明星夢,”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不久前🍼,北京的一所小學校組織了美國心理學專家和小學生面對面的活動,一點兒也不怯場的孩子們👩🏿🍳,在現場扭擺著身體唱著李宇春的歌。
一個五年級的小女孩十分認真地問美國專家🛺,自己長大了想當歌星,可是爸爸媽媽不同意,所以經常和他們產生矛盾,希望美國專家能給自己出出主意。出人意料的是,小女孩的問題立刻得到了在場很多同學的附和🆒。
孩子的問題讓美國專家們不能理解,也不知如何回答🎵。但是在場的老師們卻顯得憂心忡忡🫃🏼👷🏻:“電視上到處都是選秀節目♻️,每天孩子們一起談論最多的就是這些節目🐮,也有不少孩子希望長大了能像節目中的人一樣,通過選秀‘一夜成名’🖥。”
正當人們還在討論“80後”是不是“垮掉”時,突然發現上個世紀90年代出生的孩子像海綿吸水一樣👩🏽🎨,追隨著美國大片和遍布各地的選秀活動正在迅速成長。
王旭明說,現在最熱門的公眾傳媒是電視,但是電視上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選秀活動,甚至某電視臺以“夢想中國”為名用一年的時間進行選秀,這對青少年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難道年輕人成了某某明星就有明天了嗎?中國就是這樣靠機遇、包裝加炒作‘夢想’的嗎?”
“現在電視上也有專門介紹普通勞動者的節目”𓀂,王旭明說,每集用幾分鐘的時間介紹那些就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活生生的普通勞動者,他們的事跡其實非常感人,對青少年的成長有極大的幫助,“但是一個選秀活動的影響力卻千倍於這樣的節目”。他呼籲🚀👩🏽🎓,“要給這種大規模的選秀活動刹刹車了”。
王旭明指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首先,學校的管理環境要進行重塑”。
“考試不能成為評價學生和老師的惟一的重要指標,”王旭明說,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期,但是我們對這種具有時代特點的價值多元化的認識還缺少歷史縱深感👨🏼🎤💭,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還太過追求眼前的東西🤷🏼♀️,比如升學率。“學校教育應該研究出新舉措,來適應這個時期的特殊性”。
他以語文課為例,“語文課首先應該是傳授文學🛝、聖潔靈魂的”🤙🏽👨🏻🦽,但這又往往和追求升學率發生碰撞。“在這種時候,如何計算得與失就顯得很重要了”,王旭明說,升學率和分數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但是與學生的品格塑造、健康心理的形成相比🫅🏼,其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則要輕很多。因此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要真正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本”🔷,對如何評價學校、學校如何評價老師和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𓀂。
“但是,學校和學校教育不是孤島,它只是學生教育的一支力量”,王旭明指出,國家正在強力推進素質教育🧒,但是🐜,要真正實現素質教育還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者⚁、家長、學生、社會其他各方面,對這個問題都有應該思考和行動的空間,每個空間都需要我們來填充🫶🏿,但是如果大家都等著其他人來填補我們自身應該負責的那部分空間,必然將不利於這個目標的最終實現🛢。
王旭明的孩子正在上初三,作為一名家長,他格外關註90年代孩子的興趣取向。他發現,因為受社會環境影響,不少中小學生熱衷庸俗的緋聞👬、對汙言穢語也不反感,“實在讓人震驚和無奈,在強大的傳媒面前,我感到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是多麽的無力”👩🍼。
“我們能不能全民廣泛動員🧑🏽🌾,捧紅一批中國的科技之星🎮,發明之星👩🏽⚖️?”王旭明反問。“娛樂救不了中國😪,單純娛樂的中國是沒有希望的。”他最後說,我們要給下一輩維護好聖潔、崇高的場所,提供好凈化靈魂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