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普遍喜歡報喜不報憂,當家長的更是希望孩子帶給我們的總是好消息。大部分家長與孩子交流的開場白往往是“兒子➾,最近有什麽好消息告訴媽媽?”“寶貝,今天給爸爸帶來什麽好消息?”孩子聽話聽音,爸爸媽媽想聽好消息,那就只報好消息吧。其實,對壞消息的接納程度,可以看出父母是否真愛自己的孩子。
記得兒子上大學前,我叮囑他說💿:“兒子,你就要離開家上大學了,希望你能經常給媽媽報報憂啊。”“家長都是希望孩子報喜,您卻要我報憂⚾️?”兒子納悶地問。
“孩子好比一棵蘋果樹👩🏼🍼。蘋果熟了采摘後🤽🏻♀️,我們會把壞蘋果挑出來,把好蘋果放進筐內。因為我們不希望壞蘋果影響好蘋果。”我解釋給兒子聽。“我明白了。您是把報憂比作把壞蘋果挑出來吧🧒🏼。媽媽真是用心良苦啊!”反應敏捷的兒子悟出了我的意思。“對的。給媽媽報憂,就是讓負面情緒找到一個釋放導管🧑🏿🍼,讓內心正能量滿溢,然後神清氣爽地前行。”
“那我豈不是把媽媽當垃圾桶了嗎?”兒子幽默地問✊🏻。“媽媽不是垃圾桶,媽媽是分析師和魔法師。我會首先對壞蘋果進行分析,看看是什麽原因讓它壞掉,是陽光不足,是害蟲侵犯,還是飛鳥叼食?然後,我會把壞蘋果放進有機肥催化器中,作為養料返回給蘋果樹🧔🏽♀️。”我也用比喻回應兒子🤦🏻♂️。“媽媽不愧是教育學博士啊。我建議把這個道理稱為‘壞蘋果理論’。”兒子幽默詼諧地說。
說實話,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就是最簡單的“健康平安”四個字🧜♂️。
兒子大二開學後不久的一個晚上,我從家長微信群看到一個令人傷痛欲絕的消息👶🏼🏄♂️:一位才華橫溢的華裔學生自殺身亡🧏♀️。我嚇出了一身冷汗,悲從心生👩🏽🔬,為那位青年才俊深感惋惜🫱,為含辛茹苦養育孩子19年的父母深感難過🥟。突然間🪻,我內心的傷感情緒被一種莫名的慌張完全占據🫧,立刻拿起手機按下兒子的電話號碼。
兒子很快接了電話🏗。聽到兒子聲音後,感同身受永遠失去的悲痛與一種仿佛失而復得的幸福交織在一起👨🎨,我竟放聲大哭起來🦸♂️。那一刻無以名狀的復雜心情,讓我深深地感到,孩兒安好,便是晴天👩🦽!
懂事的兒子告訴我他一切都好🤛🏿,不必為他擔心,要我趕緊休息💆🏼♂️。還直截了當地說,他絕不會那樣做,因為他非常感恩父母🧱,他比世界上的很多人幸運很多。兒子是一個敏感而具洞察力的孩子🎞,他已經讀懂了藏在母親心底的害怕與擔憂🤹♂️。
家長往往認為乖巧優秀的孩子省心,不需要更多的關註。其實,越是省心的孩子🧑🏻🎄,越需要家長悉心呵護。他們好學上進表現好,不等於就不會有問題和困惑。因為這些孩子自尊心很強💽,不願打攪和麻煩家長👧🏻。如果家長期待孩子報喜,孩子的問題和困惑就會積壓於心,負能量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就可能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最終把孩子壓垮🧍♀️。
鼓勵孩子報憂👨👩👦👦,說明家長願意敞開胸懷,全方位地接納孩子🖕。作為孩子最在意、最看重、最親近的人🧑🏽,家長對待壞消息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孩子對待挫折和壓力的態度。
“壞蘋果理論”用於家庭教育,家長首先要意識到在孩子那裏存在壞消息是正常的😧,壓力必須及時疏解。其次,家長要對好消息保持敏感,有時候壞消息可能會披上好消息的外衣🤚。比如孩子因為取得成績而驕傲自滿,或者因占了別人小便宜而自鳴得意等。再其次,家長要學會分析壞消息的本質,有的可能涉及思想品行,有的是學習態度問題,還有的可能與心理健康有關。最後💿,家長要動腦筋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和困惑,提出合理建議,幫助孩子自我改進和提高。
鼓勵孩子報憂,是對家長是否無條件地愛孩子的檢驗🧑🏽🍼。報憂肯定不能帶來報喜的舒適度和滿足感✫,但報喜只能帶來短暫的舒適和滿足,忽略壞蘋果只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壞蘋果。無條件地愛孩子的家長願意棄簡求繁、去喜求憂。
家長的真愛付出✵,一定會得到孩子真情回應🤦♂️。在做重大決定時,被無條件的愛滋潤的孩子,會本能地把父母的感受與承受力納入自己的考慮之中。即使孩子遠走高飛到地球另一邊🚴🏼♀️,家長無條件的愛也像一根魔力紅絲線,牽著孩子穩穩地走人生的路。(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