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早睡早起的你已經打算躺下見周公🧑🏿🎄,喜歡晚睡的舍友卻一臉亢奮“起來嗨”🤽🏽♂️。學生時代的你,多半遇到過生活習慣不一致的舍友🍀。如果同一宿舍的幾個小夥伴都是“夜貓子”或者都愛早起🧒🏼,那該有多好。這樣美好的願望對於南大2017級的部分本科生而言已經成為了現實。
新舉措🗒:新生按“相似度”分宿舍
南大工科試驗班的大一新生小霞告訴記者,大學宿舍和自己入學前暢想的完全不一樣。“來報到之前👦🏽😷,我悄悄找學姐打聽過,說是按照姓氏筆畫排宿舍,宿管阿姨站宿舍門口喊一聲‘×同學’,宿舍裏四個人能同時抬頭答應‘唉’。”
誰知道,小霞宿舍裏的四個姑娘不僅姓名“不連號”,連來自的省份都不一樣。“我們宿舍四個姑娘都來自不同的省市,我是江蘇人🧜🏽♀️,就是南京的,宿舍裏其他三個同學分別來自浙江、北京和山東💩。”生源地不一樣,姓名也不相同,這四個女孩子為啥能排到一起,安排在同一間宿舍呢👇🏿?
想了老半天,小霞和舍友們在晚上睡覺前找到了答案🧑✈️,“晚上睡覺前,我們發現了大家的共同點🗽:睡的時間都不早,作息都有點‘夜貓子’🤾🏼♀️。”小霞宿舍裏的四個姑娘,每天晚上差不多都在11:30入睡,早晨起床的時間也差不太多👨🏿🦳,“六點半起床,到了大學裏同樣要用功,哪能睡懶覺。”
很快,小霞便和舍友們“打成一片”,“我們同樣也喜歡幹凈,甚至生活都有點潔癖,喜歡用自己的東西,洗澡和洗衣服都勤快得不行。”開學前小霞對宿舍的顧慮煙消雲散,“我還擔心過呢,我習慣晚睡,萬一攤上一個睡得早的舍友🧺,大家會不會起爭執。現在看來🧦,嘿,學校這麽給我們安排還不錯。”
高科技:大數據分析新生個人信息
不止是小霞這一間宿舍🛁,南大2017級新生的學號順序和宿舍安排,差不多都是按照學生們的生活習慣、衛生特點、學習特點等“個人元素”來“合並同類項”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相似的同學更容易“連號”,被排在一起🧎🏻♂️➡️𓀈。
能夠“合並同類項”的前提,是基於學校對新生的個人習慣“摸底”。記者在南大學工處看到了這樣一張調查表👩🏽🔬,上面分為“夜晚休息時間”“早晨起床時間”“平均換洗衣頻率”“您對宿舍共同消費的態度”等多個選項。新生需要按照自己的個人情況填寫👨🏻✈️。同時學工處還在調查問卷的最後保證🤸🏽,不會透露新生的個人信息。
今年是南大在新生中首度試點使用住宿匹配系統🚏,調查了部分新生的習慣。沒有接受調查的新生☯️,依然遵循隨機分配的原則。“我們通過該系統的調查,搜集了800+新生的作息時間、衛生習慣😒、學習特點🉐、社交偏好,以及其他一些私人問題🚧,來幫助評估新生的相似度🫶☝🏽。”學工處郭老師介紹🎹,收集完學生的個人信息後,通過大數據整理的模式對學生的信息做分析🫵🏿。
學工處⛹🏿:給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
南大為什麽要在今年首推“宿舍匹配系統”呢👲🏻?南大學工處處長龔躍介紹,研究表明,大學生宿舍矛盾主要是由生活習慣差異所造成👰。宿舍問題的處理🎟,屬於私人空間的層面🧑🦯。小小的宿舍是大學生最直接參與的人際交往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的表現衡量著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和為人處世的能力➝👨🏽🏭。宿舍成員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適應。
因此南大為2017級新生推出了“南京大學2017級本科新生生活習慣普查”,用數據規劃學生宿舍安排♍️🗓,讓學生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新聞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