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上海金山中學2017屆畢業生陸一歆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在復旦大學的面試中,她拿到了296分的高分(滿分300分),再加上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等條件🫄🏼,她最終順利進入上海復旦大學💇🏽♀️🍺。
在新高考中🚕,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成為了高校綜合評價錄取中的重要參考🙎🏻。“面試的時候🥢🤽🏼,復旦的教授問了好幾個關於課題的問題,還認真看了認證平臺提供的《課題真實性認證報告》👦🏽👩🏻🏫,這為我的面試加了分👇🏽。”陸一歆回憶說🙅🏼♀️➖。
高中研究性學習如何評價
350名專家與學生線上對話出具個性化認證報告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生活中選擇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研究🏢。隨著上海開展高考綜合改革,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被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內容板塊。
關乎高考結果的高中學生研究性學習究竟該如何評價🚧?從去年暑假開始💇🏻,上海開通了高中生研究性課程自適應學習平臺MOORS(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可通過專業測試🤺👩🏼🔬,從工程技術👩🔧、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數學綜合主題等四大類14個領域,為每個學生推薦適合其特點的研究領域,提供個性化定製導航🦧。每名學生的研究經歷,也可一鍵式導入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作為高校自主招生的參考依據👏🏻🈶。
隨著平臺功能的開發,今年上海首次實現了研究性學習的網絡視頻認證✍🏻🧧。學生只需要在線上傳研究性課題要點、照片、視頻📡,提前預約接受10分鐘的專家在線視頻答辯即可。整個答辯過程會被平臺實時記錄,最後專家會從真實性的角度給予個性化評語🐓,這些都成為了高校綜合素質評價錄取的重要參考。
“你選擇研究‘不同溫度對二氯化鈷水合物顏色的影響’課題的原因是什麽?”通過手機視頻,陸一歆見到了認證平臺為她推薦的認證專家🚡,有了一次專業的對話。
“專家的關註點主要放在我們對課題的理解與分析上💁🏿♀️,更註重對過程的了解,而這些也正是後來我在面試中🙃,復旦教授們關註的問題。”陸一歆說。
像陸一歆一樣,今年上海共有6658名畢業生報名參加了9所高水平高校招生綜合評價錄取💁🏻,他們均參與了研究性學習課題真實性認證,累計完成視頻答辯1100小時💇🏽♀️。最終,6291名學生選擇將認證報告上傳至綜合評價平臺,成為高校綜合評價錄取的依據之一。
認證結果的可信度如何
9所參與綜合評價錄取的高校均將其作為參考
認證結果的可信度成為這次平臺開發最關鍵的問題。這項工作的總設計師⏲、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長湯林春介紹,認證平臺的設計著重突出對學習過程的記錄以及真實性的考查👨❤️👨,為大學提供了一手的研究資料。“平臺聘請的350名認證專家均來自外地🤽🏼♂️,主要是北京🧝🏽♀️、江蘇、浙江三地長期從事科研工作或高中生研究性學習指導的專業人員🏃♀️,這樣就更進一步增加了評價的可信度。”
復旦大學招辦主任潘偉傑一直關註著平臺的建設✖️。“高校要推動綜合評價招生錄取改革👼🏽,其中的一個難點就是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判斷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要花很大的精力研究考生提交的各種信息,辨別其中的價值與真假。而這個認證平臺通過學校組織、教育主管部門推進和專家論證相結合,為我們的招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據潘偉傑介紹,在今年復旦大學的面試過程中☎️🏃🏻♂️➡️,考官們不僅閱讀了學生的《課題真實性認證報告》🩱,還通過平臺追蹤了更多的信息,這極大地提升了面試效率🙅🏼。
對於認證,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陳峰也持贊成態度💁🏽。“研究性學習對啟發中學生的創新思維有著重要的意義,但這一直是高中教育的短板。通過認證平臺及專家的指導,高中學校和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及水平都得到了提升,這是大學最願意看到的結果。”
今年🧑🏽🎤,上海9所開展綜合評價錄取的高校均將認證結果作為了錄取的重要參考資料👳🏿。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顧明遠說:“提倡第三方評價是教育管理的一大進步,也是‘管辦評’分離的要求😂。上海市教委開發的網絡平臺遠程認證系統🤛,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優勢💷,是省時省力省資源的好辦法,是很有意義的嘗試,我希望這種方式逐漸推廣。”
認證對高中意味著什麽
大數據分析將用於指導高中教育教學改革
上海市金山中學是上海第一家參與研究性學習成果真實性認證的學校。“在一周的時間內🙇🏿♀️🌇,我校348名高三學生的142個課題全部完成認證🤵🏼♀️。更讓我們高興的是,專家非常註重研究的過程,這個導向讓我們更加有信心將研究性學習開展下去🙌🏽🦶🏿。”金山中學校長徐曉燕說👩🦯。
徐曉燕介紹,金山中學從2001年開始,一直堅持3個100%🎅🏿,學生學習100%參與🌀,導師指導100%全覆蓋🏋🏿,研究成果100%全答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高中這個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的習慣◀️,而不是只知道讀書和做題🦹。但總有教師和家長對此不理解,認為研究的事情是大學做的,高中就是要指向高考。
研究性學習認證開展以後🧑🏿🎄,學生和家長的認同度明顯提升🧖🏻♀️。最近,有不少學生高興地對徐曉燕說,“徐校長,專家對我的課題非常感興趣,還向我請教問題”“徐校長,大學面試的時候考官看了我的答辯過程”……
就連原來反對學生搞研究的家長也說:“孩子高三還搞課題研究😇,花費精力,本來我們是反對的👨🏼🏫,但看到高校這麽重視,我們終於明白學校開展課題研究的苦心。”
徐曉燕說,學校師生嘗到了研究的甜頭,教師變了,主動要求帶學生做課題的多了;學生變了,對問題的研究興趣明顯增加了🧑🦽。
看到這樣的結果,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很欣慰。“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知識技能培養為綜合素養培養👩❤️💋👩。認證不在於給學生的研究打一個分💈,做一個結論🔥,而是要記錄研究的過程🔌,註重其中的體驗。我希望通過這個網上服務平臺🦹🏿🧑🧒,推動高中研究性學習常態化。”
據介紹,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將進一步分析今年高中生研究性學習的整體情況💆🏻♀️,依據大數據🧗🏻,研究高中生感興趣的問題,總結他們的研究思路及方法,以期為高中以及大學的教育提供參考。(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