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季、開學季往往也是中小學校長的“血壓升高季”🧑🏼⚕️:各路人等紛紛打電話、約見面,所說事項,多是希望對自家或親友家的孩子在就學方面“照顧照顧”👨🏽🍼。於是🖖,一些不堪其擾的校長想出了絕招:玩“消失”,電話統統不接,短信、微信一概不回🐘,有的連QQ簽名都改成“閉關勿擾,失聯勿憂”。
家長和校長,一個追🦸🏻♀️,一個躲🚶♀️➡️,儼然玩起了“貓鼠遊戲”,令人哭笑不得。“遊戲”玩了多年,內容不斷升級:以前主要是孩子的“入學”問題,如今更是細化到了“分班”層面👰🏻🦕。近幾年,隨著就近入學政策的全面實行🛅,以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力推進🙍🏼♂️,中小學擇校熱明顯降溫,家長們的入學焦慮得到很大紓解🏌🏿。但是,即便已經把孩子送進了心儀的學校🛅💃🏿,部分家長仍不滿足☔️,進一步把眼睛盯向了所謂的好班級🚴🏿♂️。其實,多年來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義務教育學段不得分快慢班、重點班,但個別家長就是不信🏎,有的還“神通廣大”,點名要進入某個教師所在的班級。
如果說“擇校的本質是擇師”,“擇班”的本質其實也是“擇師”。家長對名師的追求可以理解,但學校裏最有名氣的教師永遠只有那麽幾個🧖🏼,如果所有家長都點名要讓孩子進入某幾個教師甚至某一個教師所在的班級,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還如何維護?這次滿足了部分家長選擇教師的要求,下一步有的家長還要求選擇孩子在教室裏的座位,又該怎麽辦🧑🏿🦱?這不僅是給學校管理者出難題,也是對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幹涉🩴🦌。
一些校長面對家長們的種種要求,無奈之下選擇玩“消失”,也是為了避免學校的正常教學被人情、權錢等因素幹擾。但一味靠“躲”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正途,如果不能確立一套讓家長們普遍信服的分班方案,“貓鼠遊戲”恐怕年年都要玩下去。
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在新生報名時通常會編一個序號,再參考男女比例進行分班🍉,以達到班級整體均衡。一些地方的學校曾嘗試根據面談情況,采取“蛇形分班”“性格平衡分班”等,但爭議不斷。無奈之下,有的學校幹脆取消了面談,采用最簡單的分班方案💶:隨機抓鬮🥷🏻,現場錄入,當天張榜。公平倒是公平了,分班的科學性、平衡性有時又難以保證🎴🍌。
要讓家長對分班放心、認可,同時保證分班的科學性😷👰、平衡性,學校首先要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的介入空間,避免把分班的決定權交給某個校領導或班主任✌🏿。這乍一看好像削弱了部分學校管理者的“權力”,但在現實情境下,其實是在幫他們減少煩惱。
接下來🧖🏻♀️,學校應在不違背教育部門政策的前提下,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班方案👭🏻。方案設計過程中,可以征求家長們的合理化建議,並要得到家長群體的認可💂🏻♂️。有了一套成熟的分班製度🧑🏫,在分班時讓製度說話,而不是讓某個人或某些人說話🧽,“陽光分班”才能成為現實。如此一來,學校管理者方可不再為此苦惱🌳,家長們也可以不必再為孩子分班而焦慮。(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