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任教國際學校的老師獲得了“全人教育獎”😈。國際學校教師只是獲獎者的一個身份,他還是上海久牽誌願者服務社的創辦者和誌願者,連續十多年幫助上海的流動青少年完成學業、啟發他們發現自己的所長,並追逐夢想。
這位獲獎者叫張軼超,評委會給他的評語是這樣的:“他有哲學家的情懷,卻行走於大城市的棚戶區。不論面對流動兒童還是準備出國的學生𓀚,他都用最好的教育點燃孩子們的自由與夢想🤹🏼♂️。他視負責任的自由為教育核心🏨☎,鼓勵學生喚醒內在的自我,以批判性思維審視人類社會,幫助每一個學生用勇氣🫱🏽、寬容與熱情🧜,參與社會的改善,進而尋求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尊師重教是我們的好傳統🚡,對教師的獎勵、獎項也逐年增多,既有對那些紮根偏遠鄉村幾十年、奉獻一生的鄉村教師的獎勵▫️,也對那些特殊教育領域的引路者給予褒獎,更對培養出學科優秀人才的高等教育領域的導師給予最大的肯定🎤。而“全人教育獎”則超越了無私📞🙍🏻♀️、奉獻這些傳統的道德評判,發現並獎勵中國基礎教育界推動“以人為本”的教育改革👩🦼➡️、致力於以健全的教育推動社會健全的教師⏳🤵🏻♂️。
提名獎獲得者常麗華老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拘泥於學科🐢,把語文放到歷史、文化、生活、自然的寬廣視野裏,鼓勵學生認識自我、探索自然與社會⚠️;賁友林老師專註於課堂教學改革🤵🏽♂️🙍🏿,不斷為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提供各種支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融入他每天的設計㊙️、講解和指導中;蔣軍晶老師鐘情於古德曼的“全語言教學”,面對語文教育出現的問題,用閱讀推廣去影響學生和他們的父母,進而影響更多的人👊🏽。
其實,在面臨各種教育問題甚至是困境的時候,創新、改革是唯一的辦法,可以看出,這些教師是先行者和實踐者,盡己所能進行著創新和改變。目前,教育存在的一大問題是分數至上,而不是成長至上。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依據大多還是根據分數排名,中高考上線率等指標,這些分數主導的指標容易量化,容易排出一二三🧑🏿💼,卻加重了應試教育對學生的束縛。
此外,對教師評價,除了直觀的學生成績之外🥷🏿♨️,往往還有另一種“道德評價”,比如,愛崗敬業、毫無怨言🪳、春蠶絲盡、蠟炬成灰等👨🏼💼🤾🏻。固然,風範俱佳🧙🏽♂️、師德高尚,這些都能夠影響學生👨🏻🦱🫨,值得人們尊敬,但這絕不是教師價值的全部。信息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管是在城市國際學校拿一份高薪,還是堅守大山當一名山村教師,只要盡職盡責🧛🏿,被學生接受和喜愛📍,都是好老師。
就像張逸超老師所說🧎♀️➡️,相信未來的教育就是完全開放的💹,孩子們可以在任意的教育環境裏自由地穿梭,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學習夥伴🫠😦,選擇自己想學的東西。而張逸超則把在國際學校成功實踐的課程,提供給上海的流動兒童們。有教無類,他希望給窮孩子🧑🏻🎄、富孩子提供相同品質的教育。(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