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去學校聽數學課,發現新授課時🧑🏼🌾🤾,老師不允許學生讀課本。偶有學生偷偷翻開課本,老師發覺便立即提醒把書合上🥟。有的老師怕學生偷看課本,幹脆讓學生把課本裝進書包🗡。不但課上是這樣,課下老師也不提倡學生讀課本預習🙎🏼♀️。只有到了鞏固練習和做作業的環節,課本才能派上用場🙏🏽,但基本成了練習冊。
為什麽新授課中老師像防“賊”似的防止學生讀課本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強調,改變課程過於註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數學知識模型的建立,應該是學生主動思考、合作探究的結果,而不應是通過直接讀課本或接受老師刻板灌輸所獲得的🧙🏻♂️。
可是現在有些版本的數學課本🛋🍱,根本沒有給學生探究留下空間或留出的空間很小,嚴重落後於課程改革的步伐。如果課上老師布置學生探究,學生一看課本就找到了完整答案📉🛷,這個環節就形同虛設了,也弱化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積極思考能力的培養。老師無奈把課本“冷”起來了。
課本到底是怎樣編排的🚯?以某版本數學課本“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這個章節為例:
課本中一步一步地介紹了推導過程🏄🏿♂️。先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操作辦法是把平行四邊形的紙片剪一刀,然後拼成一個長方形🫅🏼。怎麽剪、幾種剪法🎆、怎麽拼🌉,彩色圖例很直觀地進行了展示🍄。然後引導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和拼出的長方形有什麽關系🆓。這個板塊中👨👧👦,課本雖然提示議一議🤦🏼,但議的結論卻在後面直接寫了出來:它們的面積相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與長方形的長和寬相等🚵🏽♂️。這樣寫還怕學生看不明白,又對應地列出它們之間的關系🤓。最後總結出了面積公式。至此,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就這樣“赤裸裸”地呈現在了學生面前。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討論、歸納等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過程🥹💇🏿♀️。在探索過程中,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感受面積公式推導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正確性🦝。目標雖然如此🛀🏻🪀,但課本一點“空白”也不留,把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過程一股腦兒清清楚楚地捅給了學生,還用得著學生探索、討論、歸納嗎👨👩👧👦?如果學生不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的教學目標又怎能達成呢?
課本的編寫應與課程改革同步,充分體現課程改革的思想,給學生思維訓練留下空間👐🏿。依筆者之見🔧,編寫課本時👨🏼⚖️,不應把知識的形成過程一步步詳細地羅列出來,而應圍繞本章節知識點設計幾個精當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讓學生充分親歷知識模型的構建過程。如果認為某些章節學生探究確有難度,可加幾個溫馨提示。知識結論也不要在課本中和盤托出𓀊,而應是在學生獨立思考、充分互動的基礎上🧚,讓他們自己進行總結🤦🏼♂️。這時候,老師適時介入⚖️,進行精要的點撥🥰、糾正。最後讓學生把嚴謹、正確的知識結論整理在書的空白處。如果說課本如此編排🎠,沒有明明白白地把知識講明白,對某些教師正確地解讀教材有影響👰🏿♀️,那參考書可以往厚了編🪸,給教師備課提供詳細的參考🧝🏼。
總之,課本編寫要“留白”。學習方式變了,課本不能拖課程改革的後腿。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