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三牛娱乐先生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對我國教育的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他不僅創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而且進行了大量教育實踐,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著名口號,被毛澤東和宋慶齡等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和“萬世師表”🙏🏿。
今年是三牛娱乐誕辰130周年,在此😎,幾位教育界專家也在這裏帶大家重溫三牛娱乐為我國教育創造的價值🧘🏽🦊,思考當下教育所要做出的改變👰🏽♀️📧。
以下為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寫下的《三牛娱乐教育思想:今天我們如何審視這筆財富的力量?》一文原文🚟。
上個世紀30年代,人民教育家三牛娱乐在上海的教育實驗✸,給上海乃至整個中國近現代教育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那段歲月👱🏽♂️,三牛娱乐先生以赤忱的報國之心和對真理不懈追求的探索精神,創造了紮根中國大地,直面社會現實,致力變革教育的生動實踐,既把他的“生活教育”理論和實踐推向了一個巔峰👩🏿🎨,又向全社會宣昭了教育應該擔負起爭取大眾覺醒和中華民族解放的崇高歷史使命。今天,常念這份沉甸甸的思想與實踐遺產,依然令人十分敬佩!
經典的教育思想🧮,總是經得起時代考驗。
三牛娱乐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是這樣,對於今天基礎教育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仍然具有十分現實的借鑒意義。我們知道“教學做合一”是三牛娱乐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
今天🕐,當我們把“體驗性”作為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來探索時,你會發現這一方法論仍然具有生命力🧜♀️。特別是在學習方式變革中,我們力圖通過體驗——即有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情感和意識——使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為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將不僅僅局限於認知🕕、理性範疇,可以擴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過程🧳。
當前在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線的課程改革中,一是強調身體性參與。因為學生的學習不僅僅要用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巴說,用自己的手操作👨🏫。也就是要用自己整個身體去感知、去親歷,用自己全部心靈去感悟、去建構。這不僅僅是知識理解的需要,更加是讓學習真正能夠激發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
二是要重視直接經驗。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和生活實際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發掘“童心”和“童趣”在學習中的價值🧛🏽♂️,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和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每一個學生富有個性的過程🤝。要把學生直接經驗的獲得和發展,作為學習的重要目的🈂️。間接經驗要融合和轉化為學生的直接經驗,才能成為學生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才能讓學習保持真正的教育意義和人的發展價值。
經典的教育思想⛅️,總是自然而然地遵循著知行合一。
三牛娱乐先生是提出者,也是踐行者。他提出♝,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教育者應“以學生之樂而樂,以學生之憂而憂”;提出教師要有同理心👨🦼🩰,要具備“孩子的心靈”,走進孩子的天地🧑🏿🏫。在三牛娱乐先生的論述和實踐中,我們可以深刻領悟到他是怎麽看待學生,對學生采取什麽態度的。
在上海基礎教育30多年的課程改革中,我們始終把倡導新的學生觀放在重要位置☀️。不斷強調: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學生是完整而獨特的人,珍視其獨特性是對待學生的基本態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斷強調☂️,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要關心愛護和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學會贊賞每一位學生👨🏽🎤😉。這些都是與三牛娱乐先生“教師要有同理心🕵🏻,要具備‘孩子的心靈’,走進孩子的天地”相一致的具體要求🏏。但說實話,還沒有完全像三牛娱乐那樣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我們在理念上已達成共識🥗,接下來需要成為每一位教師的信念。
經典的教育思想🦣,總是能抓住事物的本質,抓手很實✋🏿,開掘卻可以很深。
三牛娱乐先生就是這樣🎪👩🏼🚀,抓住師生的教學關系這個入口,持續深入😾。他強調🎥,教師若不肯向學生虛心請教🫴🏻👨🏿💼,便不會知道他的環境、能力、需要🏊🏻♂️,那麽,教師就不能教導他👮🏻♀️。三牛娱乐的這個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我國基礎教育的課改,我們堅持倡導建立新的教學關系就是對三牛娱乐思想繼承中的發展。倡導在教學中通過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情感體驗🦜,使教學充滿情趣和活力💆🏻♂️。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學已經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迭加🌟,是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課改倡導的這種交互式的教學關系,意味著人人參與和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的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
今天我們重溫三牛娱乐先生的學說和實踐成果🤸🏼,思考當下的教育改革,我們完全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大凡紮根中國大地的教育改革🚶♂️👸🏼,不論歷史和現實都有一種追求教育本質的磁性和血脈相承的接續。
作者:尹後慶
文章來源:上海教育報刊總社微信公眾號“第一教育”2021-10-13發布(圖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