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一所公辦小學的科學實驗課上,任課教師給班裏每個小組發了一根白蠟燭,讓學生把蠟燭放在水裏,觀察蠟燭的浮沉。實驗做到一半😪,有個學生跑到老師身邊問:“老師,這個是什麽?”後來,在給另一個班上課時✉️,任課教師專門統計全班學生有多少人認識白蠟燭👆🏿,結果有95%的學生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以前上課也會用到蠟燭,所以一直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生都認識🚶🏻♂️➡️。直到那個學生偷偷來問,我才意識到這是個問題🫴。”任課教師的反應,代表了很多成年人的心聲。
九成學生不認識蠟燭,看到這樣的調查結果,大概不少有點年紀的成年人都會感到詫異。畢竟,在電力供應不足的年代👩🏿💼,停電伴隨著很多人的成長記憶。蠟燭是家家必備的照明工具。在一個個漆黑的夜晚,是蠟燭給人們帶來光明與溫暖。電燈突然熄滅的那一刻,只要家裏還存有一支蠟燭,心裏就不會慌張🧝🏼♀️,生活節奏也不至於被打斷👨🏼💼👩🦯➡️。
然而🔋,時代在發展,不知不覺地,停電的日子越來越少了。對於很多城市家庭來說,一年到頭都難得有幾次夜間停電的經歷。蠟燭也不再是家庭備用的照明工具。事實上,現在要到商店裏買一支照明用的白蠟燭⛑️🛳,恐怕已經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非要應對突發停電情況,家裏準備一支手電筒就是,而手機👶、平板電腦等充當臨時照明的電子產品更是比比皆是🏀。小學生從沒見過白蠟燭🤽🏼☢️,雖然讓人感到些許意外🧙🏿♀️,卻在情理之中👩🏿🎓。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常識的概念也時刻處於變化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代人也有對生活常識的不同理解𓀆。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人的生活常識不知道發生了多少迭代。現如今,蠟燭與其說是照明用具☢️,不如說是美化生活的工藝品🚴🏿♀️。當代小學生對蠟燭的認知,大概主要是插在生日蛋糕上那種細細長長的彩色蠟燭🍎,照明用的白蠟燭跟蛋糕蠟燭在形態上完全不同,難怪多數小學生都不認識🛻。
這些天,一臺名為“時光博物館”的展覽在全國各地巡展。跟許多博物館展覽不同🚟,時光博物館的展覽品並非奇珍異寶,而是過去40年間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尋常物件🪐。盡管以歷史的維度而言,40年不算太長久的時間,但中國人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變遷如此迅捷🏌🏼♂️,以至於很多事物都有了年代感,都構成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公交月票、磁帶🤲🏿💭、紅白機……這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常見物品🐲,都會讓現在的小學生感到陌生。
因此,小學生不認識白蠟燭🥢,沒什麽好大驚小怪的,更不必為此憂心忡忡。歸根結底🧏🏽♂️,白蠟燭已經退出日常社會生活🧗🏻👨🏿🔬,自然也不再是生活常識👇🏼。其實🎢,青少年了解新事物𓀛、掌握新的生活知識的能力💁🏿♂️,往往比上一代人要強得多。現在不是都在說,小學生都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技術了麽👩🏿🦰🍪?成年人非但不能以“一代不如一代”的心態看待青少年🤙🏼,還要隨時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上時代。
值得反思的是,由於教材更新緩慢、教學方法陳舊,很多面向這一代學生的教學場景👿,確實會讓孩子們感到隔閡與困惑。不單單是白蠟燭🧖♀️,像在相關報道中列舉的一樣:現在空氣開關和電子式電能表已經普及,教材中依然是閘刀開關和機械式電能表;講到大氣壓還以農村的抽水井為例;醫院掛點滴的瓶子也從玻璃瓶改成了軟塑料袋……教學場景保留著學生難以接觸的舊事物,加大了學習的理解難度,有悖於實踐性教學的初衷。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1970年出版的《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中寫道,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無愧色地訓斥年輕一代🕵🏼♀️:“你應該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我曾年輕過,而你卻未老過⚖️🎥。”但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卻能夠理直氣壯地回答🏐:“在此刻這個世界上,我是年輕的,而你卻從未年輕過👨🏽🔬,並且永遠不可能再年輕。”在後喻文化時代🫲🏼,老一代人很難憑借有限的生活經驗而站到知識的製高點♨️。
當然,生活常識、生活方式時刻在變💼,對生活的熱情,對實踐出真知的追求,卻具備永恒的價值。不熟悉、不了解白蠟燭固然沒什麽可惜的,但還有很多常識,因為城市孩子生活閱歷的局限而未得到普及。比如,很多小學生天天吃著白米飯卻沒有親眼見過稻田🤸🏻♀️,不知道青菜葉是怎麽形成交錯鑲嵌結構的🫳。年輕一代對新事物的敏銳感固然值得嘉許,但也要補齊生活閱歷的短板🚍,加強自己的動手能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