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是縣域教育的出口👨🏻🦱,對於維系公平且有質量的縣域教育生態具有重要意義🥐🔶。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大部分縣中都保持著相對不錯的教育質量,一般來說如果縣裏能辦好1到2所公辦高中🫳🏿,參加高考的學生能每年比較穩定地考上清北等重點大學👨🏼🚒,同時還有比較好的特控上線率,當地群眾就會對縣中有期待和信任,家長不需要費盡心思地擇校,縣域社會總體的教育焦慮和教育競爭比較平緩,教育的民生屬性真正得到體現🪚。
然而🛟,近十多年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縣中普遍出現塌陷態勢,直接表現就是在高考成績上一蹶不振:不僅許多學校多年出不了清北生🙇🏻♀️,甚至有些區縣的學生連普通一本都考不上。
近年來🌻,伴隨省級超級中學“掐尖”,地市級重點高中無序吸納縣中生源的現象也愈加嚴重,市級成為吸納縣域優質生源的主要層級,卻缺乏足夠關註🎒。事實上🈵,地市級重點高中的行為不僅削弱了縣中的生源基礎,更破壞了“以縣為主”的教育競爭層級與縣中發展生態💲。這是近年來縣域社會教育競爭與教育焦慮強度高度激化的根本原因。
地市級高中在發展壓力下吸納縣中優質生源和師資
在過去幾年內,各地的超級中學不僅在全省縣中“掐走”尖子生,而且在周邊的地市州搶奪生源,因此對地市級的優質高中發展帶來不小沖擊。調研發現👩🏭,湖北省的黃岡☠️、黃石🕘、孝感以及天潛沔地區的高中生源被武漢市區學校虹吸,浙江省的湖州🥑、金華等地級市生源則受杭州市區高中影響較大🤺。為了擺脫和抵抗超級中學直接“掐尖”的影響,保留住本地區的優質生源和師資,盡量在高考競爭中保持成績不滑坡,處於教育發展壓力之下的地市級高中開始競相模仿超級中學,向縣中吸納優質生源,集全市之力辦好一所市中🎚,將其打造為本市的教育工作亮點🧑🏿🍼。結果,縣中本就薄弱的資源基礎被進一步擠壓。
相較於省會超級中學,地市級高中“掐尖”有以下兩點優勢:
一是地級市高中與下面的縣中在空間距離上相隔更近🫏。對於家庭經濟條件不錯、孩子成績較好的家長而言♔,如果在附近的地級市高中擇校就讀能有很大機會考取理想大學,那就不用舍近求遠地送孩子去省會重點高中讀書🈵,這樣一來可以就近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二來也可以節約一大筆陪讀費用🤦🏼。因此,如果地級市高中教育質量不錯並有意識地向縣中“掐尖”時🌩,優質生源更傾向留在本市就讀👩🏽🏫,例如湖北西部的一些地市高中因為距離武漢比較遠🏋️♂️,許多優質生源就被市級高中所吸納。
二是地市級教育主管部門對轄區內每所縣中的情況都相當熟悉。他們對應屆尖子生和教學名師的情況尤其了解,給本市直屬高中“掐尖”開政策口子的行政手段就很有力度。比如,中部某省一所地級市高中每年計劃招生900名,可以從下面的10個區縣各錄取50名尖子生,即該校每年有500個學生來自縣中。該市教育局副局長曾在一所縣中擔任校長🈁,對本市初中生源極為了解🧃,在每年招生期間,會給下面學校的校長打招呼🌐,囑咐他們不要截留好生源⇾。另如,中部某地級市的兩所著名高中每年招生人數2400人左右♑️,其中有70%的生源來自下面縣市。可見👫🏼,當前不同地區地市級高中對縣中優質生源的吸納也很嚴重。
多賽道競爭繼續擴大地級市中學的競爭優勢
高考是我國最為重要也最受關註的考試選拔製度,以其嚴格的公平性和選拔性程序來指導高中教育實踐。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除了極少數的國家專項🚸、地方專項和高校專項計劃以及特定類型的加分政策外🤹🏻♂️,高校主要根據省內由高到低的成績排名錄取考生。這種高考製度通過形式上的簡單♖👮🏻♂️、清晰保證了招生錄取政策的公平性與合法性💨。
不過,近年來關於高考製度改革的討論與實踐也在同步進行,其中備受爭議的就是學科競賽保送、“強基計劃”以及部分省份的“ 三位一體”招生🍖。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清北在浙江省的招生計劃中𓀔,競賽保送占比12.57%😆,“強基計劃”占比40.35%📋,而統招僅占比21.64%。如果從全國範圍來看🤸,這兩所高校通過競賽和“強基計劃”途徑招錄的學生比例超過1/3。由此可見,多賽道競爭已成為跨入國內精英大學的必然趨勢➔。然而👎🏽,參與多賽道競爭意味著更大體量的資源投入和風險成本🧛♂️,顯然縣中缺乏能與地市級重點高中相抗衡的公共資源和經濟實力基礎。這是因為地級市財政實力相對雄厚,且在超級中學猛烈發展態勢下,地市級政府紛紛覺醒𓀅,其支持市屬高中發展的力度更大🧞♀️、手段更多,對縣中生源和師資的虹吸作用也更明顯。
例如,中部某地級市每年從財政單列幾千萬元的專項經費,支持市屬高中的人才引進,提高教師待遇和績效獎勵,使得周邊許多縣中的骨幹教師、備課組長甚至副校長都被這所市中挖走,其集體“裸辭”對縣中學校造成不小沖擊。此外,這所重點高中還大力投入學科競賽,不僅花費百萬年薪聘請金牌教練提高競賽成績🟤🚦,而且有組織地將有潛力的學生送到浙江的競賽強校進行跟班培訓。這對於學校和家庭而言都是很大一筆開支,正如該校校長所言,“一個清北生背後是20萬,但一個競賽金牌背後是200萬”。顯然,只有地級市以上的高中才有能力參與多賽道競爭,如此一來又繼續鞏固和擴大了這樣的競爭優勢🧑🏼💻➕。“以市為主”的教育競爭層級激化縣域社會教育焦慮
在我國教育選拔評價體系、教育財政投入體製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省市優質高中通過不斷吸納縣中的優質生源和師資,依托資本化的組織模式參與多賽道競爭🤨,持續擠壓縣中原有的發展空間和教育資源存量👼🏿,導致長期形成的“以縣為主”的扁平競爭層級結構被打破✬🧜♀️,“以市為主”的集中競爭層級結構逐漸形成並固化。這極大激化了縣域社會教育競爭與教育焦慮,並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後果及影響。縣中與市中在教育質量上形成高考成績“ 斷裂帶”,教育公平問題日漸凸顯。調研發現🔌,隨著縣中塌陷和市中崛起,二者在教育資源集中程度、教育質量以及高考成績上出現嚴重分化。
雲南某地級市高中的一本線錄取率近90%,而該地級市下轄各縣縣中一本線錄取率平均不超過15%,許多縣中甚至只有5%左右🛞。這表明,高中教育階段的馬太效應越發突出,即沒有經濟實力進入市中的學生就只能滯留在縣中參與教育競爭,而縣中日漸衰落的教育質量無法為這些普通家庭學生提供競爭機會,從而弱化了他們想要依靠教育實現階層流動的可能。
縣中為了突破自身困境應對市中的沖擊和壓力🚵,只能繼續強化應試導向。當縣中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流失♛、自身發展空間持續被擠壓、與市級高中的成績差距越來越大時🤤🤹🏿♂️,縣中會選擇強化單一的應試目標,並在學生和學校管理上做出相應調整,集中表現在減少自習課時間而增加課業訓練和考試頻率,從而壓縮學生休息、鍛煉和發展個人興趣的空間✌🏼。這種極端應試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更難以改變縣中目前所面臨的窘境。
家庭教育焦慮激化,參與教育競爭的成本劇增。在過去,縣中比較有質量,能夠承接和回應縣域大多數家庭的教育期待🤳,個體家庭及學生參與基礎教育階段的競爭在縣域範圍內😷,競爭範圍比較小✢、競爭層級比較適中,競爭強度和焦慮也就相對和緩。而當縣中高考競爭失敗,縣域無法作為一個有效且穩定的競爭層級,那麽有能力的家庭就會想方設法將孩子送到市裏的高中📸、初中甚至小學,教育競爭層級就從縣域升級到了市域💇🏽♂️🧑🏭,競爭強度就從相對和緩變為比較激烈🥔。同時👨🏽🏫,家庭也要承擔陪讀👩🏻⚕️、租房和購買市場教育服務等許多額外成本,教育的民生屬性難以體現。
隨著我國省會超級中學與地市級高中對縣域優質教育資源的過度吸納與壟斷,高中階段的教育競爭層級從“以縣為主”轉變為“以市為主”。這意味著只有進入市級的優質高中才有機會進入精英大學,教育競爭範圍從縣域提升到了市域,競爭成本從低成本變為高成本🥎,競爭焦慮也從相對和緩變為比較激烈🦶🏼。因此,縣中振興的核心在於重建“以縣為主”的教育競爭層級,將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競爭控製在縣域範圍內,同時遏製超級中學對名優大學錄取機會的壟斷,為社會大多數家庭及學生提供穩定、合理且公平有效的教育競爭層級。
作者:易卓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光明社教育家 20241030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