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暑期支教開始之前,河南南召山區的家長和學生就催著老師們來問🧑🏼⚕️:支教老師還來不來?
當時,我們組織的春季支教才剛剛結束不到一周⛹️♀️。
每次有人來問,我都明確給了肯定答復,但他們還是不停詢問。著急的人索性要來我的電話和微信,不斷地發來信息。
我知道,他們之所以追問🚴🏿♂️,是害怕再出現兩年前暑期支教中斷的情形。
“玩到寂寞”的山裏娃
2007年,我們第一次來到地處伏牛山腹地的南召縣🙇🏼♂️,是為了發放助學金。第一站是不通車、離最近的路口20多裏地的大溝村小學🥥。
學校很小,只有兩間教室🤛🏻,1名專任教師,1名代課教師,卻有4個年級。
門前有一條山溪🤦🏿🫴🏿,清澈見底,是山上和山下居民共同的水源。背後則是延綿的群山,是孩子們采山花打栗子的場所🤲,也是他們課後攀爬嬉戲的樂園⇢。
當年,學校對面還有很多草房,村裏的房屋也大多破舊。如今👩🏽💻,村裏大變樣,那些過去看起來在風雨裏隨時會傾倒的舊屋逐漸變成了亮堂的瓦房甚至樓房,室內裝修也頗為講究。
然而,校舍並沒有太大改變,外出打工的家長依舊外出,留守在家的孩子,還是一見到我就會提起他們每到暑假就“玩到寂寞”的苦惱——寒假有回家過年的親人陪伴♚🚋,上學期間有小夥伴一起玩耍🤟🏿,然而暑假,通常只有隔輩的爺爺奶奶一同生活,他們對新事物並不明了💆🏼♀️,且要負責耕作與家務,除了照顧生活起居,並不能給予更多。
山裏的人🤰,彼此在不同的山頭居住☎,有時十余戶構成一個村組,有時幾戶甚至一戶便成一自然村。因此👩❤️💋👩,山裏的孩子,身邊可以一起玩耍的同齡人並不多,而要找同學一起玩🤨,山路少則三五裏🤵🏽♂️、多則十余裏,長輩出於安全考慮,多數時候不會允許他們單獨前往🚣🏿♀️。
用孩子們的話來講🏖,這樣的暑期生活🔏,前幾天因為不用上學開心𓀋,但玩不過一個星期就玩到了“寂寞”😛,除了玩,還是玩,也沒有人陪,關鍵根本沒什麽可玩。
他們最常提到的是英語
關於課程,孩子們最常提到的是英語和興趣課。
大溝村這樣的非完全村小,地處偏遠🏊♂️,老師年齡較長,沒有條件𓀌,也沒有師資開設英語、繪畫、音樂🦹🏿、體育等課程📜。只有語文數學兩門課,還要兩個年級共用一個教室,學習效果的提升與學習興趣的培養都成了難題。
學生念到五年級,轉到鎮上讀書🧑🏻🌾,突然發現🕛,自己和三年級甚至更早開始學習英語的其他同學之間的差距大到超出想象,進而失落🧙🏼♀️,沮喪,拼命追趕中學習熱情逐年降低🦾,很大一部分人義務教育沒有完成便已輟學👯♀️🚽。
每次結束助學離開時,這群山裏娃都會拉住我的手,央求我可否多停留兩天,周六周日教教他們英語🀄️🚶🏻♂️➡️,他們不想到鎮上學習後,落後別人太多😈。
孩子們的眼神裏,充滿了期待,充滿了渴望👳🏿,也充滿了讓人憐惜的不安👨🏿🎓,他們害怕我會拒絕,所以表面安慰我實則自我安慰地說,老師你不留下沒關系,我們只是問問🪙,就像害怕爸爸媽媽會外出打工一樣,希望他們留下🕛,但他們最終還是會走。
那一刻,心臟好像被脆弱擊中,突然不知所措🧑🏿⚖️。明明還要坐10多個小時車趕回學校給自己的學生上課,此刻必須離開,卻一下子不知如何開口告別。
我坐上校長夫人的摩托,看著孩子們一直在後面奔跑♧,追了很遠送我。
復又下車,堅定地告訴他們⏯,如果他們願意🦞💷,這個暑假👨🎤,我會來,並會帶著大學裏的哥哥姐姐來教他們英語🏢。
孩子們立刻歡呼著圍過來,紛紛舉手表示贊同★。有人舉起雙手👳🏼♂️,有人索性坐在地上,開心地把雙腳也舉起來。
那一年,是2010年,我來這裏助學的第四年,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群孩子對學習的渴望如此之深,除了他們的寂寞✡️🚤,更多的是因為走出大山的夢想與現實教育資源匱乏構成的落差🤝。
那年暑假🧕🏻,在山區老師和當地村民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們正式在南召山區合作助學的3所村辦小學開始了短期支教🥙。每年暑假和春季實習期間各辦一期,每期3周。
我們很害怕,今年又沒老師來
除了支教🏋🏽♂️🤙🏻,我們繼續資助山裏的貧困生,為他們創建圖書室🦶🏼🫴🏼、活動室,帶他們來城市和大學參觀體驗,並借助城裏的力量實現他們的禮物夢想。
我們和山區的老師彼此分工🧟💟,他們繼續負責學生主幹課,我們則主要負責打開學生視野,為他們創造看向大山之外的窗口。
支教的生活十分辛苦,學校沒有宿舍,桌子也高低不平,睡在地上反而更舒服🦺👩🏿🍳。這些生活的困苦就像北方寒冷的“物理攻擊”,完全在可承受範圍🚵🏿,反倒每次支教前後都會收到身邊人默默轉發來的大量的關於短期支教的批判和他們間接的否定🔢,讓我每每感到一種無力的孤獨🌾,甚至對自己所作的努力是否存有價值產生質疑💢🚻。
這種猶疑與我之前看到的學生眼神裏對知識的渴望構成了矛盾🧑🧒,而矛盾,讓我變得不再堅定。每次支教前,我都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和山區老師與學生確認,他們是否真的希望我們來。
盡管每次都會得到肯定的回答🪻,我還是會因為每一年重又收到的那些否定支教的文章神經質地再次去問🦸🏽。這種反復和疑慮🎧,直到去年👨🏽🍼,我們意外中斷一年支教後,才徹底被打消。
“親愛的老師:
你們好!
歡迎你們的到來,在你們沒有來之前,我們多麽希望你們趕快來,因為上一年的暑假沒有一個老師來,我們很害怕,今年又沒老師來。
幸好你們來了🍗,你們可以陪我們度過愉快的暑假📡。非常感謝你們!
我們很喜歡你們每一個人!你們也要喜歡我們,不可以討厭我們啊!”
……
2016年🧖,河南大學暑期試行三學期,學校安排有課🎽,我們沒有來山區支教🖖🏿,就在這一年,孩子們幾乎隔兩天便會問我🤱,什麽時候來?知道我們暑假不來了☹️,又擔心地問是不是再也不來了?是不是他們對我們不夠好,所以我們生氣了才不來?
告訴他們都不是,但是他們還是不放心👱♂️。
一年後,2017年暑假,誌願者如約而至時,剛下車😿,就看到孩子們齊刷刷地站在校園裏等著迎接我們🏖,而黑板上寫的正是上面的這封信。
他們那一句“我們很害怕,今年又沒老師來”戳中了我們所有的脆弱與不堅定的搖擺🫓,那一刻,關於支教是否需要的疑慮忽然變得不再重要🧝🏿♂️。
家長們甚至願意付費
暑期支教中,很多困難需要面對,首先是誌願者和當地學生的安全。在中王廟村小學支教的第二年,我們就遇到了當地多年未遇的水患🔍。兩名白河下遊其他村的孩子落水遇難🚪,安全突然成了懸在每個人心頭的最大憂患。
我們決定提前一周結束當年的支教,然而就在準備公告的前一天晚上,得知我們要離開的消息,家長們紛紛帶著孩子跑來學校挽留🧑🏼🦱,不知原委的他們害怕哪裏怠慢了我們,焦急地詢問怎麽做可以讓我們留下,甚至拿出眾人臨時湊出的錢,表示願意付給我們學費🤚🏿,一定要讓孩子們多學一些知識。
得知事情的經過🤸🏻♀️,家長們承諾每天都會接送孩子確保路上安全,學校老師則集體犧牲假期來校幫忙維持秩序,村裏的代課教師、退休的老教師、年邁的老村幹👯♂️、學校附近的老阿姨,盡管家裏有農活兒要做🦮,盡管其中一部分人生活困難,但每個人都前來協助,用他們的話,只要能給孩子們帶來好處,帶來希望🚷🏫,哪怕一點點,他們都覺得所做值得。
隨著支教的持續與深入,村民們越來越多參與其中,知道我們買菜不方便🕧,他們商量好似的,一家一天輪流來學校送菜🧙🏿♂️,而且他們十分清楚支教團“不準拿群眾一針一線”的規定,每次送菜都趁著我們上課💪🏼,悄悄掛在校門上,一聲不吭便走了,讓我們無從拒絕。
不光誌願者🚉,山區的老師👨🏻🔧、家長👩🏻🦳🤙🏼、村民們共同守護著支教的夢想🤵♂️,渴望著山裏娃更好的未來🫱,所有人努力投身其中的原因🙅,也許從中王廟村小學陳貞會老師的這兩段話中可以找到答案:
暑假一來,城裏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預科班、夏令營辦得熱火朝天🤸🏿♀️。而農村的孩子,暑假簡直是進入了一場“夏眠”🏋🏽♂️。一切都不再正常運轉了🚣🏽♀️。離開學校,沒有老師的管教🫷🏽,也沒有父母的陪伴🧑🏽💻,瘋狂玩上幾天,便連玩也覺得沒意義了☺️。
支教恰好能解決這些問題🧚🏻🏊🏻。誌願者們的英語和興趣課程,包括支教結束前的文藝匯演,讓每個孩子都有參加快樂學習的機會,每個人都能盡情展示自己的風采。老師和家長都被他們的表現折服🐤,原來我們山區的孩子也可以這麽優秀。支教結束後,誌願者和孩子們保持的長期聯系也讓這一活動無限延伸💏。支教雖然短暫,但給孩子們帶來了無限的光和美,願孩子們能循著大學生誌願者們的蹤跡,一路前行,尋找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
張曉暉(河南大學德語系主任🩰,公益項目“母親助學”活動發起人)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