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33名彝家孩子🫶🫃🏿,在烏江支流洱海河岸邊的黔西縣花溪彝族苗族鄉豐坪村組成了一所特殊的學校。校長和教師都是一個人🚶➡️,他一個人做了7年🏈,學校建設得有聲有色,他就是身為老黨員的教師楊朝俊🐈。
2011年秋,豐坪小學唯一的一位教師退休後,因沒人能補缺,學校停課了。這個學校的5名彝娃輟學,其余孩子分流到四五公裏外的借魁、高坪小學就讀🏇。當時在沙壩小學任教的楊朝俊看在眼裏急在心頭,為了不讓孩子們風裏來雨裏去奔波求學🚵🏽♂️,他申請調到已人走樓空的豐坪小學,打算重新開課🏃🏻♂️➡️。
楊朝俊用年近六旬的單薄身軀,撐起這座深山彝娃們的學校👩👧👦。豐坪小學所在的豐坪村大寨組百十戶人家全是彝族✷,楊朝俊挨家挨戶動員家長讓孩子們回校⁉️。不少人對這位新來的老師並不信任,直到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才徹底打消大家的顧慮讓孩子們全部返校。
2011年10月25日清晨👨🎓,楊朝俊在上班途中不幸發生車禍,造成左小腿骨折,原本需要住院治療的他只讓當過赤腳醫生的父親用草藥醫治,他還自製了一根簡易拐杖,每天拄著拐杖咬牙忍痛艱難行走5公裏上課🏟。兩個多月下來🧗🏿,楊朝俊沒有因傷痛落下學生一堂課,那雙新買的左腳穿的解放鞋完好如初,右腳穿的磨得破爛不堪🧗🏼♀️。“有這樣的好老師🍡,把娃娃交給他我們放心!”鄉親們都動情地說。
楊朝俊是在1982年踏上的這條長達34年的教育路。那時候,剛剛初中畢業的楊朝俊是高爐大隊唯一“文化人”🙎♀️,被大隊選中擔任會計。當時隊裏的高爐小學只有一名民辦教師🤏🏻,那位教師不懂彝語❓、苗語無法與當地學生溝通,政府只好安排這位唯一的“文化人”進校代課👷🏿♀️。5年後🟪,楊朝俊調到了箐溝小學🐢👩🏻💼,這裏的辦學條件更加艱苦,老師用門板當黑板,孩子們用木墩當板凳,木板當課桌。楊朝俊號召鄉親們自己動手做了20套簡易課桌凳。至今回憶起來📆😭,現已67歲的苗族老人陳啟智仍然充滿感激,“那時候如果沒有楊老師,娃娃們讀書就困難了!”
2005年學校撤並,楊朝俊來到了8公裏外的借魁小學。“一趟要走一個半小時💧,每天天不亮打著電筒和學生出門,中午吃不上飯,放學後常常餓得頭昏腿軟,就在路邊摘紅刺猛吃。”這些心酸的回憶讓他至今難忘。
現在的楊朝俊已經在豐坪小學工作7年了。這7年中也像原來一樣🫴🏻,所面臨的困難還是一個接一個😈🙋♀️。營養午餐啟動後,楊朝俊每天要到1裏外挑水做飯🤵🏿♀️🤾🏻♀️,在每次做好飯吃飯前都端好一盆水給孩子們洗好手🚗𓀏。吃著這些飯學習、長大的孩子,對楊朝俊充滿了感激和信任。有次楊朝俊帶學生出校看病😙,憨厚的娃乖乖坐在教室等老師回來👉🏽,等到天黑了也一步不肯離開✴️,他要等著老師回來。
3年前,78歲的老父親背苞谷上樓摔下來折斷右腿,妻子要照顧年邁多病的老母親無法再分擔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楊朝俊仍然堅持在學校,他沒有向別人訴一聲苦,請別人找了一名護工照顧父親,自己一天都沒有離開。直到手術當天下午,楊朝俊才趕到了縣醫院,陪父親不到12個小時🆗,第二天天還沒亮他就趕回了學校💪🏽。“誰不心疼自己的父母,可學校只有我一個老師,我一走學校就散了。”楊朝俊愧疚地說。
楊朝俊心心念念豐坪小學傾註著他全部的心血。2013年冬📒,一場罕見雪凝襲來🚋,學校破爛的門框和窗框內外雪凝覆蓋約一指厚👩🦽,刺骨的寒風凍得孩子們無法上課🕌,每天放學後楊朝俊踏著冰雪上山撿幹柴背回學校生火,讓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輪流上課和烤火🧒🏽,這樣苦苦堅持一個星期,當年他擔任的豐坪小學一年級數學科期末考試獲得全鄉第二名。
每個寒暑假🧔🏼♀️,楊朝俊和平常上班一樣前往學校所在的彝族村寨家訪,輔導學生作業🤸🏼♂️、教不識字的彝族老人識字寫字,義務為老人小孩理發,幫助缺乏勞動力的學生家庭做農活。為打造特色校園文化👩🏽💻,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楊朝俊還把當地彝族文化引進校園👩🏿🌾👵🏻,既增強學生文化修養陶冶情操🛀🏼,又讓悠久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發展。
“一個人的學校太艱苦,他撐了這麽多年不容易!”花溪鄉教育管理中心副主任羅遠說👇🏿。“彝”枝“彝”葉總關情,讓每一個彝家兒女茁壯成長,是楊朝俊老師一生最大的願望。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