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移動設備的普及和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對傳統閱讀產生了巨大沖擊🙋🏻,現在的年輕人都關心什麽?怎樣看待數字閱讀?如何推動全民閱讀?近日♔,教育部重大委托課題——“中國閱讀文化建設的戰略與策略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這是繼4月份舉行開題會之後的又一次學術研討會。來自教育界、文化界、社科界👾、出版界的專家學者們圍繞“閱讀文化建設的戰略與策略”,從閱讀文化內涵、閱讀文化建設、閱讀教育、閱讀行動、閱讀素養、閱讀測評、閱讀製度等方面展開了全面深入的探討🤿🛰。
“青少年不用網絡𓀌,好嗎🦶🏻?如果他們不在網上讀,就一定讀原著嗎🎏?網絡是個工具🦹🏽♂️,有利有弊🙇🏿,我們需要的是管理和引導,不能禁止。”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袁貴仁以“建設閱讀文化,推動全民閱讀”為題⚇,談了我們為什麽要研究閱讀文化,並對閱讀文化的內涵作了深入的思考。他認為👨🏽🔬,閱讀文化是關於閱讀的知識🌡、閱讀的價值、閱讀的理論和閱讀的行為的思想體系🔓。閱讀文化建設需要政府主導,同時要加大教育普及的力度⛸。教育普及的主體是青少年,要讓他們懂得閱讀的意義🕞,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築牢全民閱讀的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
《新華文摘》原總編輯張耀銘表示,我國的閱讀文化研究起步比較晚,相對來說,成體系👩🎨、有分量的學術成果也少,這為課題組的深入研究、跨學科研究🎆,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新環境✮、新技術、新問題🧔🏼♂️,需要新視野、新理念🏃♂️、新方法😽,建議課題組從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人工智能對閱讀文化的影響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重建閱讀文化刻不容緩”。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景源認為,閱讀要講學術性,不要任意解讀🧍🏻、過度解讀;閱讀的本質在於它的文化性,它產生於人的生存方式,又發展著人的生活方式🏌🏻♂️🛍;進而分析人為什麽要閱讀,從對歷史規律的把握、人的眼界的寬度和精神的深度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韓震從哲學角度談了閱讀的價值與意義,並從中西方文化比較中探討了閱讀過程,又從現象學的視角對閱讀內涵的界定進行了獨特的思考💇🏽♂️。
“這個課題不是一個純學理的研究✊🏿,而是要為決策層提供建議和參考,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和對策性🚁,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應該更加重視現實🏄、重視實踐。”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總編輯黃勇建議,國家要製定閱讀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加強指導和推動;同時加強閱讀文化重要領域的建設,比如教育領域📦、新聞出版領域等,出臺一些措施🚴🏿♀️,為學校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使學校成為安靜讀書的地方。學校除了課程教學方面的完善充實,還要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甚至家庭閱讀,比如開辦講座🚽🏤、提供書目⛸。
文化的載體之一就是經典作品,高教社文科事業部主任遲寶東認為,目前傳統文化讀物亂象叢生,“全盤端來”是常態🤸🏿,讀錯解錯,甚至粗製濫造屢見不鮮。另外,“網文”泛濫,一些文風隨意、文體模糊、缺乏用語規範性🎇📍、缺乏嚴謹邏輯結構的“作品”,尤其不適合作為大眾自主閱讀的主要內容,而在世的☝🏼🐘、能夠銜接文脈的傳統文化大家越來越少了🛗,所以建設文化經典閱讀文化更為緊迫。
“閱讀素養的培養應該是中小學發展素質教育🤫、提升綜合素養的一個基礎性的重大工程🙍🏿♀️。”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理事長馬憲平結合中小學教育現狀提出,中國閱讀文化的形成要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目前學校的閱讀教育遠遠不夠,要把閱讀滲透到所有學科之中,以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新技術不是阻礙👰,而是推動,關鍵是如何把握。閱讀會使學生插上理性的翅膀,但是現在是淺層次的、表面的,中國閱讀文化要彰顯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
“中國閱讀文化建設的戰略與策略研究”課題組負責人任翔教授表示✊👨👩👧👧,此次研討會是一次融匯儒道佛、貫通文史哲🦦、橫跨中西馬的思想盛會〰️,為建設閱讀文化🙍🏼♀️、推進全民閱讀提供了重要的學理支持🥊,更加明確了課題研究的方向與重點📚。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閱讀文化的形成,意味著每個人都尊崇閱讀、熱愛閱讀🤶🏿,將使閱讀在社會中蔚然成風💺,變成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這是全民閱讀的文化條件,也是人類社會應有的文化面貌。“如果全國各行各業的人都這樣做,那麽社會的俗氣、浮氣和匠氣就少一些,個人的書卷氣就多一些,社會的書香味就濃一些👩🏻🎓🚧,全民閱讀自然就來了➙。”袁貴仁說。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