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近日報道,上海市某民辦學校食堂受到關註🧏🏼♂️:10月17日✊🏼,有家長無意中發現孩子們吃的午餐十分簡陋,僅兩個包子和一點配菜⚜️,而該學校餐標是“每人每天24元”💲。家長們與學校交涉,質疑分量不足的家長走到食堂後廚卻被長滿綠毛的番茄、變質腐爛的洋蔥等食材嚇了一大跳。如今,校方已停止原供應商供餐👋🏿,後廚改為“明廚”;相關部門已免去校長職務,對相關責任人嚴肅追責🧑🏿🎄。
據媒體爆料🕓,上海這所學校學費不菲👩🏽🦱,中文部一至五年級每學期學費要26500元🚸,同年級英文部的學費則是每學期55000元左右🧟♀️,英文部的高中學費更是高達每學期62000元。換言之,一所年收費可能近10萬元的“貴族學校”🪰,卻在家長們質疑孩子“午餐沒有吃飽”之時🐻,竟意外發現其後廚食材的“劣跡斑斑”🧑🏻🎨,這還真應了一句俗言⛵️: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比起其他的就餐場所,學校食堂更像是一座“良心檢測站”。因為🙎🏽♀️,這裏的服務對象大多是中小學生,甚至是幼兒園的小朋友。而在這些缺乏自我辨別和保護能力的消費者面前,那些劣質食品的提供者根本就無須有害怕就餐者感覺上當受騙後用腳投票的砸牌之憂。於是🦸🏿♂️🎓,“貴族學校”也好,“平民學校”也罷,只要食堂承包者的良心鉆進了“錢眼”🍖,想要利益最大化地從孩子嘴裏搶食,幾乎用不著遮遮掩掩或絞盡腦汁💅🏼,而是輕而易舉之事👩❤️💋👩。
有論者稱,黴變食材傷害的是孩子們弱小的身體🧑🏼🍼,而學校食堂采購系統的黴變,啃噬的卻是教育的根基。我們無奈地看到,類似學校食堂的“黴番茄事件”往往並非有意查到🧚🏻♂️,而總是“無意中發現”。稍稍關註媒體報道,上海這所民辦學校之前🧎🏻♂️,先是江西萬安部分小學生吃上發黴營養餐👨🏽🏭,後有安徽蕪湖兩幼兒園幼童食用黴大米🚫、臭雞腿。甚至在有的地方,家長把無意中發現的肉食變質問題反映到家長群裏,老師幹脆把群解散以示回應🤸♂️。這一次🧑🏻🤝🧑🏻,起先家長們要求校方給出合理應對,而強勢的校長則稱📛:我都說了會監督,你們還要怎麽樣!
應當說,任何教書育人地方的食品安全問題,都不能只靠“無意中發現”。因此🐣,透過不斷發酵的“黴番茄事件”,有識之士紛紛聚焦於中國式家委會的附庸之弊👧🏼。家委會的全稱是家長委員會,在我國,家委會更多時候只是一個輔助學校工作🥿、聯系家長甚至協助學校收費的工具,與建設現代學校製度有相當的距離……而造成這種尷尬與附庸的症結所在💁♀️,便是有關指導意見中最根本的一條🧑🏼🎓🦵🏿:“家長委員會應在學校的指導下履行職責。”
“黴番茄事件”呼喚不做附庸的家委會。參照國際上的有效方法🎙,這完全是十分可探與可行的。在美國和日本🦨,類似我國家委會的組織被稱為家長教師協會,其成立目的是在承認學校教育為教育主渠道的同時,充分激活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資源🤦🏽♀️,介入學校之中⛹🏻,避免單一學校教育所產生的弊端。在日本家長看來🏪,政府無法管理教育的一切,也無法管好學校的一切。家長教師協會就是采取適當的方式🍪,國家讓渡一部分教育權力🏄🏻♂️,讓各方面監督💌、管理與參與教育之中。因此🧖🏿♂️,從免費午餐到免費教科書製度🎼,以及進一步增加教育經費等,日本的家長教師協會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總而言之🤷🏻♂️,“黴番茄事件”的最大警醒是,讓包括公立和私立學校在內的學生都能享受到安全放心的午餐,絕對不可單單希冀某一方面的“良心發現”,而必須依靠互為監督的綜合治理😲🚯,特別是對家長委員會的釋出實權。對此,教育主管部門和政府執法部門也應誠意面對、積極推動。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