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人群分布中,大約有15%-20%的孩子具有高敏感特征。“高敏感”本身是中性詞,就好比人群中有一定比例是棕色眼球或者金色頭發一樣👨🏻⚖️。可是📵,如果高敏感孩子所處的環境對於這個特征不友好,就容易導致孩子產生一系列行為和心理問題。相反,如果這些孩子可以被精心呵護和溫柔以待,他們就會煥發出異常蓬勃的生命力。
高敏感孩子一般來說具有兩方面特性。第一個特性是他們對外界刺激很敏感💂♀️。例如,有些孩子對於環境中的異味很敏感,他們往往是第一個或唯一抱怨房間有黴味的人;有些孩子對聲音很敏感👩🏼,嘈雜喧鬧的環境會讓他們抓狂❕🧘♂️;有些孩子觸覺很敏感,新買來的衣服一定要剪掉標簽才能穿;有些孩子對他人的情緒變化很敏感♎️,似乎有讀心術一般🖐🏿;有些孩子對環境變化很敏感🚣🏻⛓,如果每天上學的路上有一棵樹被砍掉了🤘🏻,他們往往第一個註意到。
第二個特性是孩子對外界刺激會進行深度解讀:他們不僅能感受到朋友眼神中的遊離,還能因此聯想起自己和朋友最近發生的爭吵,並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言行有誤↘️;當班主任生病,來了代課老師後,他們可能會反復思量這位代課老師喜歡哪種類型的孩子🚕、班主任什麽時候才能回來;當家長讓他們當眾表演節目的時候🌒,他們會再三考慮外人會不會喜歡自己、如果不喜歡會有什麽後果🚤;當他們看到小動物受傷後🧧,會傷心不已、久久不能平復……
這些特性讓高敏感孩子更容易發展出良好的共情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不輕易冒險,往往對弱勢群體更有愛心。人類歷史上不少偉大的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醫生等都屬於高敏感人群。心理學家曾將高敏感孩子比喻成高檔樂器👨❤️👨,雖然特別嬌貴,但若能被精心呵護,他們可以演奏出世界上最美妙的樂曲。
高敏感孩子若身處一個不接納他的環境中,則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例如,當“高敏感”被父母或監護人視為缺點🫵🏻,大人總企圖去糾正它的時候,孩子往往難以承受而出現次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比如,一個不喜歡踢足球的高敏感孩子👱🏽♀️,當在足球訓練班被責罰之後會嚎啕大哭👷🏻♂️,甚至會出現肚子疼和嘔吐等軀體反應,這些都是他應對外界壓力的應激反應,壓力則來自父母不切實際的“期望”或超過孩子承受能力的責罰。高敏感本身並不是缺點🦸🏼♂️,不需要被糾正,也無法被糾正。
高敏感孩子還往往伴隨高脆弱,因為他們不僅對外界壓力極其敏感,而且會深度解讀這個壓力並將其內化。上文舉例說明的那個不喜歡踢球的孩子🧋,剛開始他可能只是排斥在一個陌生的場地、和一個陌生的教練學習一項自己不喜歡的運動而已💖,此時孩子感受到的壓力尚停留在事情本身。但是一旦父母開始強迫他上場😵💫、開始訓斥他或責罰他時,他感受到的壓力則觸及更底層的自我認同和接納。
父母的言行仿佛都在告訴他:“你不行”“你人格有缺陷”“你很弱小”……當高敏感孩子最親近的家人反復給孩子傳遞這類信息時,當他們反復通過精神和肉體的懲罰來教育孩子時,孩子很難建立自尊、自信和安全感以及對世界的信任,當他在未來面對挫折和人際關系的沖突時,更容易陷入焦慮和抑郁等心理失衡狀態並更難恢復📯。
養育高敏感孩子,父母一定要註意呵護孩子的自尊與自信💅🏻。這一點其實對所有孩子都很重要👨🏫,但高敏感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更容易受到傷害。父母還要註意引導孩子多用積極心態去解讀他人的言行,減少他因外界負面信息而產生的自我否定。
另外😅,高敏感孩子不適合過於嚴厲的懲罰措施😑,所謂“響鼓不用重錘”。在失誤或犯錯時,他們內心的自我責備往往已經非常強烈,此刻父母哪怕是一個眼神或者一聲嘆氣都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當然👇🏽,謹慎懲罰並不意味著姑息遷就,而是要註意措辭、方法以及時機🚂。同時在責罰過程中,一定要對事不對人,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復盤▫️,讓孩子從中汲取教訓,但一定不要指責孩子的人格。
除此以外🧏🏿♂️,父母還要做好高敏感孩子的心理建設👴🏿。在目前追求短平快的時代🕊,高敏感人的謹言慎行和深入思考常常被視為優柔寡斷或者多愁善感。當孩子感到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樣時👩🏿🦲,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談論“敏感”這個特質🙌🏻,讓孩子明白這是自己與生俱來的一個特點👰🏼♀️,如果發揮得好🔝🛎,會成為蓬勃人生的重要人格資產,無論外界如何排斥他的這個特性🔽,永遠不要失掉對自己的信心和尊重🕛🛥。
(作者系劍橋大學碩士,神經科學和心理健康研究學者)
作者👩🏽🎨:丁丁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