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說🧩:
每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能夠出彩🟫,可以有充足的吸引力獲得學生們的喜愛。然而有些老師卻發現自己的課堂沒能牢牢抓住學生的目光,缺少一定的“靈動性”♣︎💁🏽♂️。上好一堂“靈動”的課,需要做好哪些準備?一起來看這篇文章——
很多青年教師在聽了示範課之後👨👩👦,感覺到沮喪🥁,備課時不約而同地向我發出這樣的疑問:如果我確定因為性格等原因,自己的課堂教學不夠靈動,例如學生的問題“接不住”,需要評價的時候不知道該說什麽,課堂有突發情況時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我還能上出一節好課嗎?
性格或許是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但二者之間絕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聯🙃。同時🩺,教學並非只有“隨機應變”的靈動,也不可能是“幽默”這一種風格👰🏽🧊。實際上,這個問題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以我自己為例🕴,反思的結果如下:
首先,課堂上的靈動並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經歷三十年執教,在無數次打磨後形成,其間也經歷了多次反復🏃🏻➡️👆,最終選擇的風格是不同執教生命的狀態反應,並非刻意而為。其次,課堂教學如果是一門技術🎷,或者最終能上升為一門藝術💇,那麽必定有其練習、發展、提升☂️、延展的路徑😀。而這樣的路徑中攜帶的,將是最為普適的範式,也是這一行當中最為基礎的邏輯。只不過我們需要在表象之下繼續探索,找到規律而已。經過大量且全學段、全覆蓋的實踐,我漸漸發現了深藏其中的基本原理,即:如果青年教師經過判斷,確認個人靈動性📀、應變性不足的話,破解的路徑就是“花更多的精力在課前做好準備”。相對而言,最糟糕的應對方案是——既不充分準備,又抱怨與推責給性格🐨。“幹瞪眼”與“瞎忙活”是可以通過預設得以轉變的。給青年教師的建議是:請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事先的準備上。具體而言👨🚀,至少應該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準備:
01
優先確保理解目標
教學無效,大多是不知道“要教什麽”“要教到什麽程度”🎻。不少教師備課時更為關心的是:這節課有參考資料嗎↙️🧏🏻♂️?有課件下載嗎?課文是舊的還是新的,我熟悉嗎👨🏽⚖️?總之不講錯就行🥦。因此⚗️,許多課堂上的教學內容,都是一再重復的“老一套”👋。例如凡是有比喻句就分析🥶,凡是有排比句就高聲朗讀,殊不知,沒有理解目標的教學,連“錯”的資格都沒有🙍🏿♂️。例如統編五年級上冊第5單元的習作🧚🏿♂️💆,看起來是寫一篇說明文👨🏻🎓,很容易理解為用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等常用的說明方法說明一個事物。因此🧚🏻♂️,寫得可以很古老,因為這樣的說明文,“打小就熟悉”。
實際上,理解目標才能找到教學的方向。此課的目標表述為“搜集資料,用恰當的說明方法,把某一種事物介紹清楚🦵。”可見🎎,“說明事物”這一目的達成,必須經歷作者的事先搜集資料。同時,說明方法並不是全用,而是選用,選用之後還要調試⛹🏿♂️,直至合適🛅🧗🏿♂️,最後達到“說清楚”的效果。對於五年級的學生而言0️⃣,“說清楚”的含義很豐富,包括:對象是什麽樣子👨🏻🔧;具備什麽功能🫶🏼;如何操作使用;歷史發展與後續延展會怎樣……這些都是目標中暗含的學習指標,沒有對目標的了解🍡,最典型的失誤就表現為讓學生當堂直接寫,追求一篇陳舊的🤙🏽🖕🏽、貼標簽式的說明文。這樣的寫作,喪失了最重要的意義🤵🏻♀️🈺。“借助資料”既是學習路徑🌱💩,也是新課標下寫作教學的特征,更是寫作學習中具有研究色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能力考驗🚃。這是本課練習的意義🤦♀️。對目標理解的缺損,必然導致課堂學習氣氛沉悶,學習成果缺乏應有的價值📥。往往此時對教學效果的反思會歸結為“性格原因”“學情不佳”等🎶,真正的問題並未得以發現。因此,優先對目標的充分理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要義。
02
針對目標設計評價
這是部分教師在課堂上“不知道要做什麽”的關鍵原因。即便是成熟型教師,或者說能夠隨機應變的人,也要花大量時間去設定針對目標的評價標準。問題在於,越是茫然的教師,越欠缺對評價標準的考慮,誤以為評價就是“聽聽學生說什麽,做些反應”。無效的評價自然造成教學效果的缺損。
關於評價,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解決方案😖:第一:評價內容📬,即到底要“評價什麽”🛸。對評價內容的思考,原則就是和目標保持高度一致。繼續以上文的習作為例。目標決定的評價內容是🙆🏽♂️:能否搜集資料;資料是否經過篩選後實現有效運用;是否使用適當的說明方法;是否將對象說明清楚。理解目標後🦐,針對目標設計評價內容💾,就知道課堂上“該幹什麽”🫳🏼。第二:評價等級,即設計不同層級的評價結果。做到何種程度算是合格🍪,何種算是良好,何種算是優秀🧕🏽。以上文習作為例🧛🏻♂️💥,其中的使用說明方法,可以設計為僅使用一種且說明清楚為“合格”🤟🏼;使用兩種且說明清楚為“良好”𓀝;使用三個或者以上🥙,能將對象表述清楚則為“優秀”。依照目標對學生的學習表現予以區分,讓評價的結果更有指導性。第三:評價操作,即如何實施評價🧑🍼。具體包括🔔:在什麽時候用💇🏽♀️?以什麽形式進行等。例如學生寫出一段說明文時,是否立即針對這一段話評價🧟♂️?是讓作者本人反思還是由同伴互相評價◾️?是否提供可供勾選的表單🧓?結合目標,事先構思評價的運行方案🦃、操作流程🎢,這將影響評價本身能否發揮作用。倘若教師能在走進課堂之前,花更多時間在“如何鑒定學習結果”這件事上🈵,那麽教學就不會顯得太“自由”,學生的學習也能更為準確地靶定方向,教學效果才能得以保障。
03
更充分地解讀教科書
教學效果不佳時,教師會認為自己不善於設計,舍近求遠地求助於教輔資料、他人的課件🗡🧙🏽,忽略了教科書中的細致而詳實的流程指導,這是舍本逐末的。依然以上文單元習作為例。教科書中清清楚楚告訴教師:“寫之前🌥,細致觀察要寫的事物🧔🏻♂️🐟,並搜集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這個事物,想清楚從哪幾方面來介紹。”研讀教科書,每一位教師都知道該做什麽,教師清楚,學生也清楚。再讀教科書,發現其對寫作的內容也予以了規約,可以精準設計評價標準。例如🛋:寫清楚事物的主要特點;試著用上恰當的說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紹事物的不同方面。學生完成初稿後該做什麽👃🏼🧑🏻🏫,教科書表述為“寫好後,與同學交流分享。如果別人對你介紹的事物產生了興趣🚶♂️👄,獲得了相關知識,你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習作。”所以,評價可以針對“是否有新鮮感”“是否讓同伴獲得相關知識”進行,讓評價促進全體學生認知成長🏋🏽♂️。充分解讀教科書,教師能獲得教學流程,能明確教學內容,還能知道自己在教學前、中、後,到底該做些什麽。教科書予以了明確的指導,何必另謀他法呢?
做到這三點準備時,教師會發現——“靈動”,其實就是因為在這三點上做得更投入🥉,更徹底而已😶🌫️。因為這三件事𓀈🤸🏼♂️,就是設計與執教的底層邏輯,是意義非凡的,不管教師本人屬於何種氣質、何種教學風格,都要努力去做這三件事💳。做了這三件事👮🏼♂️,學生才能夠在你的課堂中有所得👆🏽,有所進,有所發展🍀。教師個人的性格,並不能成為影響學生進步的障礙。
作者:語文老頑童(閩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人民教育” 2024-01-11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