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2018年高考語文北京卷
小編說:
高考語文試題及各地作文題,年年都是焦點話題,尤其隨著新高考的推進,其受關註程度更盛🥾。今年高考已過去兩周,高考語文北京卷試題仍在持續引發熱議,小編特邀請相關專家和老師,對高考語文北京卷試題及作文題進行深度解析,敬請關註。
重道固本,守正出新
——談高考語文北京卷價值取向
管然榮
一份結構完整的語文試題就是一個豐富的微型精神世界。倘若作一番冷靜探究,我們會發現:北京卷呈現著人才選拔、學科導向👩🏻🌾、質量評估等等多重價值效能,業已在全國基礎命題測試平臺上展示出“首善之區”高水準的專業風采。茲以近年某些典型試題為例,淺議如次。
試題:內外勾連考題,彰顯核心素養
除了有限的幾分默寫題,高考語文試題一般不直接取材於統編教材。毋庸諱言,高考試題的命製對整個中小學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示範性”“啟發性”“導向性”,考什麽就教什麽、教什麽就學什麽早已是不少學校的做法🎯。
有鑒於此,北京卷近幾年的“課內外勾連”考題,恰好在如何有效回歸整合課內教材資源方面做了非常可喜的嘗試。再者,這種內外勾連試題本身又體現出最新《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所大力倡導的“專題”或“群文閱讀”教學方式的良好態勢,甚至可以說早已超前地滲透了《課標》所提“任務群”的新銳理念🪪。這類考題語文學科的教育價值導向作用不言而喻🎋。這類試題既可以啟示廣大考生——教材是有用的,命題有章可循的;又為高考命題視角的拓展與材料的遴選走上理性軌道做出有益嘗試,以期告別過去那種“打一槍換個地方”式的隨意隨機的“捉迷藏”狀態——原本就處於強勢的命題者占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而原本就處於弱勢的應考者則逐之唯恐不及,“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疲於奔命,苦不堪言⏭。
這種試題目前主要有兩類🧑🏼🍳。
其一,單一勾連式,即課外一文勾連課內一文或一詩,主要由課外文言文向課內詩文勾連。如2014年第13題:歐陽修的《偃虹堤記》和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堪稱姊妹篇,內容相得益彰👊🏼。談談你從兩篇《記》所抒發的為官情懷中獲得的感悟)👩🏼🏭🧜🏿♂️。課外詩歌向課內詩文勾連,如2015年第19題:歐陽修《醉翁亭記》描寫了琅琊山的四時景色,表現了作者以山水自適、與民同樂的情懷。與之相比,蘇軾這首《醉翁操》所描寫的景色和表現的情懷有何不同?
其二,復合勾連式,即課外一文勾連課內兩詩文。如2017年第17題:同樣是描繪山峽,《曉行巴峽》與下列詩句相比,在運用意象、抒發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6分)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註》)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杜甫《秋興八首》)🍝🛁。
不管采用哪種形式,勾連為突出詩文在意象✍️、情感、主旨、手法等方面的異或同,或異🧑🏿🔬、同兼顧。考查的直接目的就在於:由課外文本回扣課內教材,內外結合,相互比對,引導教學回歸教材,幫助學生夯基固本🐽。
這種命題背後真正的考量,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強力突出:
突出了必備知識的掌握與關鍵能力的熟練運用♋️。如2017年第17題,“同樣是描繪山峽,《曉行巴峽》與下列詩句相比,在運用意象、抒發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𓀁。”這裏考查了必備知識“意象”,對什麽是詩歌意象,常見意象有哪些,不同意象有什麽樣的思想情感寄寓等,以及如何通過意象來分析作品思想情感等關鍵能力都作了考查。而課外詩文的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關鍵在教材,課內外勾連題的考查,強化了必須掌握教材蘊含的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的教學導向。這也是考生必須具備相應語文核心素養、核心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這一選拔性考查中必然的要求。
突出了思維品質的訓練與提升。課內外勾連的考查,其思維的核心是比較中的求同或求異思維。這要求學生在掌握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與素養的前提下,能敏銳、準確、深刻並靈活地篩選🧑🏻🏭👈🏿、概括、整合相關信息,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比較課內外作品的內容📬、藝術手法👩🏿🚀、情感意旨等,得出符合要求看法,並能簡要闡述。這一系列的思維過程,檢測訓練的正是學生的思維品質🏊♀️🎸。
突出了審美品位的培養與提高➛。課內外詩文的勾連與比較,思維上強化求同或求異,導向的不僅僅是思維品質的提升,還同時突出了審美情趣、審美品位的著眼點或歸宿點✊🏼。課內外詩文的勾連與比較,滲透的是比較鑒賞的思想,導向的是教學中對這一鑒賞思想的訓練與運用,利於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
作文:展現“限製屬性”,突出人文情懷
優質高考作文命題,應該具備有效應對押題者的“意外性”“新穎性”,而不能讓考生頓感 “似曾相識燕歸來”🧑🏻🍳。高明的作文試題,考生人人心中皆有,而人人筆下原無🏟。由此看來,選拔性高考作文命題,要具有某種必須遵循的“限製性”,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話題背景或言說情境,讓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體、由具體到抽象的引申發散,進而謀篇成文👫。一言以蔽之:高考作文要有內容👩🏿🚀、情境、文體等多方面的限製👸🏼🏌🏼♂️。
比如北京卷2005年的作文題,要求寫命題議論文——《說“安”》👎🏽。雖然該試題在當年遭到了相當嚴苛的否定,但筆者卻認為這道題在引導作文教學回歸正道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自1999年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裏,內容寬泛🐉、文體不限的 “話題作文”命題形式風靡全國🧓🏿。2000年全國卷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就是典型代表。比起以往限製較多的作文命題來,“話題作文”確實給了考生較大的想象空間,也確實較好地調動起不同考生的寫作潛能。但是,隨著這種命題形式的持續風行流變,許多始料不及的問題也不斷湧現,一種想寫什麽就寫什麽,想怎麽寫就怎麽寫的超自由的理念迅速蔓延起來🙆🏼♀️。寫作教學的規範性、規律性受到空前挑戰〰️。
這時的《說“安”》一題,無疑為當年沉迷於自由自在的“話題作文”夢幻裏的廣大師生兜頭潑了一瓢警醒的冷水。它有力地告誡廣大師生:高考作文是應該有明確限製的:能寫什麽,不能寫什麽;提倡什麽,不提倡甚至反對什麽,都是有明確底線的;選用什麽文體,不能選用什麽文體,也是有明確要求的——即使“文體自選”,也要選什麽文體就要寫得像什麽文體,不能寫得“四不像”。
不過,這樣的“限製性”卻一直備受社會各界詬病⏭。殊不知,必要的“限製性”恰恰正是選拔性高考作文(乃至整個考卷)不可或缺的屬性,沒有“限製性”, “選拔”又從何談起?同時我們還應該看到,適當的“限製性”也是日常寫作教學(乃至其他學科)訓練學生精細思維能力的重要因素。命題者把題目的外延限製在相對狹小的範圍之內,讓考生的思維聚焦在某一個“小範圍”裏,然後再進行精細的構思謀篇,在訓練學生準確語言表達力的同時,也訓練其敏銳精確的思維能力👽。說得再長遠一點,這樣的“限製性”寫作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誌品質的歷練。試想,在考生遲早必然要面對的未來包括寫作在內的社會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限製”將是無可避免的;因此,學會在各種“限製”中錘煉意誌🏄🏽♂️、提升能力🕺🏻、追求成功,是現代青年學生必須具備的精神素質。
當然,與“限製性”相輔相成的另一面,是“開放性”🧑🏼🦱。若沒有“開放性”,作文題就會陷入死板的“封閉”狀態,就缺失了構思想象的多維空間,也就很難激發起不同考生的寫作潛能🐟。在中小學日常語文教學中,我們同樣需要自覺引導學生去把握好、處理好“限製性”與“開放性”的辯證關系,並在其中培育學生的語文智慧。
另外,近年高考作文命製中確實存在一種遠離時代風雲的玄虛化傾向,存在一種誤導考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空發思古情的傾向,存在一種過於註重“為藝術而藝術”的形式主義傾向🙍🏻。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即使是選拔純粹的文學家,難道就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嗎?旨在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高考作文命題,難道不應該向立誌成為各行各業建設之才的年輕學子明確昭示一種關註現實人生的價值取向嗎?
2018年北京卷“二選一”中的作文題:今天,眾多2000年出生的同學走進高考考場🧑🏽⚖️。18年過去了,祖國在不斷發展,大家也成長為青年。請以“新時代新青年——談在祖國發展中成長”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也許有人會質疑:這樣的作文題是否過於寬泛、過於政治化呢?其實,這樣的疑問大可不必。高考語文考試,也可以看作是考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最後一節語文課。在這樣特殊的語文課上,引導考生思考一下個人與家國之間的關系,思考一下成長與環境的關系,有何不可呢?從寫作技能本身來看,同樣沒有任何問題;大題可以小作,小題也可以大作,虛可以化實,實也可以化虛;寫文章的關鍵不在於寫什麽題而在於怎麽寫👱🏻♂️🤱🏼。以“宏觀”的國家發展作為背景,寫“微觀”的“我的成長”,完全可以寫得具體充實。這樣的試題,直面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問題,帶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既可以考查了考生的“簡明🏃🏻♂️➡️⏩、連貫、得體”的語文能力,又引導考生思考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引導學生關註他人🙊、關註社會,關註自己與外部世界之間的聯系,關註自我心靈世界的成長,從而激發關註當下現實的人文情懷。這種命題的價值取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這對今後日常中小學語文教學也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關註現實與繼承傳統又是不可分割的🌾。傳統文化可以在時代浪潮撞擊中逐漸與現實生活相融相合🏬。追尋文化根脈,汲取傳統元素,也是弘揚文化自信的當下極其響亮的呼聲。高考作文同樣折射出這一時代的文化氣息:關註中華優秀傳統的繼承,正是高考作文命題的另一要旨。2014年北京卷作文要求考生對“老規矩重新被提起引起熱議”的現象進行思考。 “寫作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註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欲望”,這是現今《普通高中語文課標(實驗)》對日常作文教學指導的基本要求。由此看來,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關註社會現實,如何引導學生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在與時俱進中發揚光大;如何幫助學生及時建立起適應生活的新需要的寫作意識,這不僅是高考作文命題鮮明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是語文教育教學應該恒久堅守的人文主題。
北京卷在作文“二選一”、名著閱讀、“微寫作”等多方面的命製嘗試,也大都走在了全國各類選拔性命題的前沿,既“開風氣”又“為師”,大有篳路藍縷之效。
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隨著基礎教育的不斷發展,北京卷將持續與時俱進,向“立德樹人”的教育總目標不斷跋涉,不斷展現出良好的專業引領功能🫰🏻。(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中學教研室)
在祖國發展中成長
田圓
一百年前,我們的祖輩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五十年前,我們的父輩在《青春萬歲》中高歌:“我們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我們渴望生活,從來不淡漠”。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2018年6月7日走進高考考場的眾多考生,他們生命中的18年,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
2018年北京高考作文題“新時代新青年——談在祖國發展中成長”引發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全新思考。高考作為立德樹人一堂課的使命得到了最為有力的詮釋。作為一名80後教師,伴隨著我的00後學生備考一年中的一幕幕往事,又一次浮現在眼前,清晰可見,歷歷可數。
運用微信和學生、家長溝通,通過微信群布置作業🥷、答疑解惑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今年5月,高三二模後,我接到了這樣一條長長的微信:
“您好,田老師,我是丁丁媽媽,之前一直和她一起看您的朋友圈,丁丁是您的粉絲,基本您發的有意思、有意義的話,她都會抓屏保留為圖片跟我分享✊🏽。之前我跟她說過,將來從事對國家有益的事業,一個人要有情懷,活一輩子要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
家長私信給我,反映孩子的情況,早已是我工作的常態了。由於這幾年我沒有擔任班主任工作,收到這樣長的,涉及到孩子思想、理想方面內容的微信還真不多,它也就不由得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
海澱區高三二模出了以“比亞迪”為材料的作文題,題目旨在引導學生以比亞迪公司的成長為突破口,對民族品牌、自主創新、新能源戰略轉型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對以“比亞迪”為代表的實現成功“彎道超車”的當下中國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二模中,作文寫的整體並不是特別好。問題並不在於議論文的方法,臨近高考,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比較成熟。教研組集體討論發現,主要問題就出在學生對當下中國認識不夠深入。一談創新,論據陳舊、老套;一談現實,論述就流於表面、膚淺。在距離高考一個月的時間裏,要不要給學生補上這一課,教研組展開了討論。最後達成共識,為學生的精神“補鈣”是不應該分時段的,是應貫徹在教育教學始終的。自古以來“文以載道”,語文老師面對這樣的問題更是責無旁貸,更應旗幟鮮明🙅。
高三後期時間緊,怎麽辦?幾位青年教師想到了觀看視頻的方法。他們在《厲害了,我的國》《輝煌中國》《大國重器》等紀錄片中反復遴選,這首先就是一個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然後遴選最為直觀生動反映新時代中國成就的內容,截取為15分鐘左右的視頻片段,《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綠色家園》《科技創新》等等,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們播放。有的班同學把視頻拷到班級電腦上,在課間休息時觀看;有的班同學把視頻放在網絡空間雲盤上,利用手機下載觀看;有的班同學自己從網上下載了相關內容的解說詞,放在班級群裏,結合視頻內容,作詳細解讀。
這條長長的家長微信,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給我的。當時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也有顧慮,學生們會不會看,看後又會怎樣想。這條微信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心。“時光如水,日月如梭🔠。時間總是按它的規律悄然運轉,但它也總能夠定格下那些重要的歷史瞬間。”伴隨著畫外音主播渾厚有力的聲音,一組組展現新時代中國輝煌成就的畫面依次展開,特別是翔實的數字,豐富的資料,青年建設者鏗鏘有力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學生們的心🆚。很多理工科的學生,更堅定了他們利用專業報國的信念🐲。曾經,我們的學生對這些內容不感興趣;曾經,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們把這些內容的教育僅停留在說教層面;曾經,金融、高管作為熱門專業,讓我們的高分考生擠破了腦袋。今天,在祖國發展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千禧寶寶”,讓我們又看到了久違的屬於青年人的激情與篤定🦤。他們觀看《輝煌中國》流下的滾燙的淚水,也深深教育了我們,讓我們看到了00後一代,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2018年6月9日,北京一零一中學的大禮堂內座無虛席。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畢業典禮,除了師生家長發言👩🏻✈️、頒發畢業證書等規定動作外,因2018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的原因,郭涵校長的畢業寄語展現了極為特殊的力量,震撼了青年學子的心,她說:
在兩天的高考中,你們以出色的成績接受了祖國的檢閱。它標誌著同學們中學時代的結束,青春歲月新征程的啟航。
2000年農歷庚辰龍年,人類邁進新千年,中國千萬“世紀寶寶”出生,其中就有在座的你們。2008年汶川大地震,你們感受了祖國的悲傷;北京奧運會,你們見證了國際盛會的輝煌。2013年“天宮一號”在太空為你們授課,航天英雄和你們天地對話,同學們少年意氣,情思飛揚。今天的你們也在每天中午盤算著訂一份什麽樣的外賣,是使用微信🏌🏽♀️、支付寶,還是大眾點評……。2018年“世紀寶寶”一代長大成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請你們記住,你們生命中的18年是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
“以出色的成績接受祖國的檢閱”,這些曾經多麽熟悉的話語,激勵了多少高考學子🧑🏿🎄🛒。近年來,隨著高考錄取比例的擴大,經濟結構的轉型,生活方式的改變,這樣的口號已經很久沒有聽到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出於不同的原因,說話已經不再是這個腔調了🧝🏽♂️。但請潛心思之,這樣的話語不正是高中教育、高考教育對於“培養什麽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有效回答嗎?以出色的高考成績接受祖國的挑選,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無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不都同樣重要嗎?
是的,在一個偉大的時代裏,走進新時代一定會幸福你一生,但同樣,幸福的絕不僅僅是你個人,還應當有你的家庭、你的祖國🥸。這是百年前《新青年》振聾發聵的呐喊,更是百年後新時代對新青年的殷切期望。對於這一點,一定不是像寫一篇高考作文,聆聽一次畢業演講那樣簡單。這樣的思考應當貫穿下一個18年的生命軌跡與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不負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廣大青年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