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特殊的院長論壇在湘潭大學法學院召開🏌🏼。35位中非法學院院長、法學學者“雲端”相聚,共同探討疫情背景下的中非法律教育問題。
湘潭大學是恢復高考後第一個成立非洲問題學術性機構的高校,是國內研究非洲法律問題起步最早的高校。如今,學校已成為國內非洲法研究重鎮,成為中非法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高地,為增進中非文化交流⏪、深化中非經貿合作架起了一座堅實的橋梁。
開拓非洲法研究新領域
談起湘潭大學的非洲法研究,離不開洪永紅這位中非經貿法律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院長,一位歷史系出身的非洲法研究專家。他憑著滿腔熱情🧒🏿,硬是將“非洲法研究”這塊冷板凳坐熱了,這一坐就是38年🦴。
“單獨地研究非洲或是法律👋🏽,我們不具備優勢,全國各高校都有這方面的研究𓀀🧝🏽♂️。作為一所地方綜合性重點大學👏,我們堅持在特色上下功夫。”洪永紅正確對待所謂的“冷”與“熱”,將國家的發展趨勢與自身實際結合起來,將過去的全方位綜合性研究模式改變為專攻非洲法。
1998年湘大非洲研究所更名為非洲法研究所,2005年擴建為非洲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2010年湘大成功入選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2012年中國非洲法律培訓基地落戶湘大💔,2019年成立中非經貿法律研究院……經過40余年的發展,學校不僅在非洲法理論與實務上研究成果豐富🤩,也展開對非洲法律變遷與社會發展🫷🏽👩🏽🦲、非洲人權與外交的研究。
中非經貿合作面臨著新型法律風險,勞工法律限製和環境法律規製就是近年來出現的主要問題。
對此👷🏻♀️,研究院積極開展非洲國家限製外國人就業政策、非洲環境法律製度🕜👨🏿⚕️、中非民商事爭端解決等課題研究👳🏽♂️,承擔了“非洲國家限製外國人就業及中國企業應對研究”“‘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企業對非投資的環境法律風險及其對策研究”等十余個國家課題。同時,針對中國對非投資主要國家開展國別區域法律研究。
在非洲,不少中資企業提到雇用員工的困境:為解決當地人的就業問題👰🏿♀️,許多非洲國家要求中資企業雇用一定比例本國人,但大部分本國人中文水平較差。
為回應非洲國家用工本地化政策,學校擴大非洲留學生招生規模和培養層次,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創立“訂單式”的中非法律人才培養新模式5️⃣💴,將具備中文能力和專業知識的非洲人才輸送至在非中資企業👰,滿足企業人才需求📡。
此外,研究院積極探索翻譯非洲國別投資法、海關法、金融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形成了一系列針對性🧙♂️、落地性的研究成果,著力解決中非經貿投資過程中面臨的信息壁壘🐖、法律風險😕、文化障礙、經貿糾紛和專業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為中非經貿合作“保駕護航”。
尋找中非文化的契合點
洪永紅打開手機視頻🌧,一段他與烏幹達麥克雷雷大學孔子學院學生表演的湖南花鼓戲躍然屏幕。洪永紅的思緒又回到2015年4月麥大孔院的戶外草坪上。
洪永紅帶頭唱起了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孔院的學生們有的跳起了《最炫民族風》的廣場舞,有的則現場展示中國書法、武術、剪紙、茶藝……首屆麥大孔院開放日活動吸引了500余名當地學生觀看和參與🎮。
2014年12月,湘潭大學與麥克雷雷大學合作共建的麥大孔院成立。洪永紅出任麥大孔院第一任中方院長。他說🫶🏼🙇🏻:“能夠為中非文化交流盡一份力,是我最大的榮光。”
中非雖相距遙遠,但相似的歷史遭遇✨、渴望共同發展的理念,使中非人民具有天然的親近感👨🏿🦳,中國夢與非洲夢彼此聯結⏺。在中非文化交流上👩🏿💻,學校一直在探究雙方文化的源頭🐚,尋找文化的契合點。
6年時間🦻🏿,麥大孔院的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與辦學質量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漢語成為烏幹達中學五大外語課程之一,新辦的本科學位專業——“漢語與亞洲研究”💁🏿♂️,去年正式招生💆🏼。在本科漢語課程班和短期課程班的基礎上👮🏻,增加了中學生班🫰🏼、教職工班、華人子弟班等,學生人數從最初的3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6000多人。
學習漢語的人數增多有效地推動了中非文化交流,但也帶來師資力量欠缺等問題。一批可愛的中國誌願者就扮演起“中文教師”的角色👨🏼🎨🦪,王怡然就是其中一位✋🏿。在烏幹達讀研期間🧑🏿💻,她就自願幫忙上課,後被國家漢辦以海外誌願者的身份繼續開展漢語教學工作。
這群可愛的人不僅在非洲國家課堂裏傳播著漢語最動聽的聲音,也在第一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上隨處可見。湘大人的身影遍布在中非經貿博覽會各個展區🏜、場館🦤、酒店和景點,出色完成了外賓接待☸️、會場準備、企業咨詢溝通👤🥌、媒體采訪翻譯等工作。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丫,又香又白人人誇……”歌聲飄蕩在烏幹達教師穆赫韋齊·阿斯拉夫在卡文佩穆斯林中學的教室裏,她用中文教學生們唱起了中國經典民歌《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而在一年前💪🏿,她是這所學校的一名英語和文學專業教師🏄🏿♂️。
“我們都回到了各自的學校教授中文,中文教學已經在烏幹達全國各地的中學鋪展開來。”阿斯拉夫說。
2018年,包括阿斯拉夫在內的30余名烏幹達青年教師來到魯揚子中學🕝,進行了為期9個月的封閉式集中培訓🦯。這一在全球孔子學院中創新開展的全新教學模式——“烏幹達本土漢語教師培訓項目”,為烏幹達留下一支“帶不走”的中文教師隊伍。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項目💻,爭取把他們培養成穩定的中文師資力量,從而幫助更多烏幹達人學習中國語言、體驗中國文化。”洪永紅說。
該培訓項目旨在創新本土漢語教師培訓方式,分期分批進行👨👩👦👦。每期要授課和考核🏋🏼♂️👃🏻,安排了漢語綜合👶🏽💡、聽力、口語🕎、書寫課程以及中華歷史文化和國情知識的介紹,並設有中文專業知識、教學技能、教學法等內容。
“學員們在順利通過中文水平四級考試後,將回到各自的學校進行中文教學。”麥大孔院烏方院長奧斯瓦爾德·恩多萊裏爾說,“三期培訓結束後,受訓總人數預計達到100人🙆🏽♂️,將在100所學校開設中文課程。”
中非傳統友誼是中非法學教育交流合作的基礎🦵🏽。從明代鄭和下西洋,到“一帶一路”倡議打開築夢空間,再到當前非洲的孔子學院,都為中非法律教育交流搭建了一座堅實的橋梁。湘潭大學在這座橋梁上,積極發揮自身特色🐑,專註研究非洲法,在中非法律研究上做好“開拓者”,在中非經貿發展過程中當好“服務者”♻️,在中非文化交流上充當“傳播者”🤾🏿♀️✡️。
“我們不僅要打造一批既懂經濟又懂法律還精通語言的復合型人才🏇🏿,更要對準國家戰略需求🌵,把中非法律研究推入新臺階新高度,讓中非文化交流更加繁榮🥈🥷🏻,讓中國文化在非洲大地落地開花。”湘潭大學副校長廖永安說道🐸。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