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教育扶貧的價值追求是什麽,扶貧的路徑有哪些,呈現哪些特點🐦🔥,了解這些不僅對於理論研究有價值🧔🏼♀️,而且對我國脫貧攻堅及教育扶貧具有借鑒意義👨🏿🦳。
美國教育扶貧的理論和法律依據
在發達國家的教育扶貧中,美國不一定做得最好,但卻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扶貧經驗和教訓也相對較多。透過美國的教育扶貧,我們可以大致了解發達國家的相關情況。
教育扶貧,顧名思義𓀀,就是通過教育手段𓀐🥍,來解決扶貧的政策及政策實施的過程。教育扶貧的基本理論依據的是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的基本主張是:教育是最好的投資,教育的投資回報率最高。為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教育援助,是止住貧困🌹𓀓、讓貧困不再代際發展再好不過的辦法👯♀️。除此以外,美國的教育扶貧政策一直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無論扶貧采用哪種方式,其基本環節都必須經過法律議程而得以法定化👨🏻🦽➡️💇♀️,也就是必須通過國會審議才能得到聯邦財政撥款🌘。
美國教育扶貧的另一個重要基礎是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中的公平和非隔離🤵🏽♂️。無論何種膚色,都不能區別對待。換言之,任何形式的區別對待🚿,都是不公平的⛵️。在公平思想主導下,所有大學都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絕有能力上大學的學生📑。就扶貧而言,美國需為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解決學費和生活費不足的問題,這就是佩爾助學金出臺的背景原則。
美國教育扶貧的具體操作方法
美國是西方最發達國家之一,雖然也有成片貧困地區♝,但是沒有發展中國家那麽嚴重😫。在美國👷🏼♀️,城市郊區是最好的地段,很多人在郊區購置房產從而獲得擇校權🍎。而城市中心居住的貧困人口比例相對較大。在很多大城市✦,都有相對貧困甚至特別貧困的地區✅,比如紐約布朗克斯區和洛杉磯貧民窟都有數千無家可歸者在街區遊蕩,導致街區的衛生和治安狀況都很糟糕🍒👨🏿🎨。美國的農村地區盡管沒有郊區富裕💂,但人們的生活比較殷實🦸🏽♀️,一般也算不上貧困地區。當然,印第安人保留地的經濟條件仍然較差🐡,聯邦政府設有專項扶貧撥款,以解決印第安人的生活和教育問題👸🏿☁️,例如《美國印第安人自主社區學院援助法案》等。雖然美國沒有明顯的貧困地區,但扶貧工作還是存在的,主要是提供免費午餐、助學金以及就業保障等😭。家庭貧困的學生可以享受聯邦政府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滿足基本的受教育權利。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基於學生免費午餐的教育扶貧。美國的貧困學生午餐計劃始於1946年🐈⬛,國會把兒童健康看作是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立法來解決兒童營養健康問題。如今🤵🏼🧑🦯➡️,該計劃覆蓋了1.1萬多所中小學、3000多萬學生🚶,其中1800萬學生能夠享受免費午餐。這些學生的家庭年收入有詳細的標準要求🍐,兩口之家(單親家庭)年收入不得超過18941美元,三口之家不得超過23803美元📯,四口之家不得超過28655美元📋,五口之家不得超過38389美元,六口以上家庭也都有具體的規定。貧困家庭標準由農業部設定👩🏻🚀。
除貧困家庭外🐉,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可以低價享受午餐計劃👳🏿♀️,但與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全免費午餐略有區別,即仍須繳納近1/3的飯費。低收入家庭的年收入標準是🏃♀️➡️,兩口之家的最低收入是26955美元,三口之家33874美元,四口之家40793美元,五口之家47712美元📖,以此類推⛹🏿。可見👍🏼,美國的免費午餐政策滿足了三方面需求,即國家對於未來人力資源身體素質的要求、學校控製輟學率的要求,以及貧困兒童入學的積極性需求。
基於“上得起大學”的教育扶貧。美國高等教育學費昂貴,州立大學大約每人每年4000-5000美元,私立大學學費更是高得驚人,多數私立大學學費每年高達五六萬美元➡️。而對於午飯都吃不起的貧困學生🚰,可能州立大學也上不起,即便上得起,完成學業的比例也不是很高🤴🏻。在美國,除少數私立學校外,中小學基本免費🦸🏿♂️,只要學生願意,一般都可以讀完K-12課程☂️。1972年🤽🏻,美國通過《高等教育修訂法案》,開始幫助貧困學生排除上大學的經濟障礙。此後,國會議員佩爾提出的法案得到批準,隨即產生了實施近半個世紀的美國聯邦政府佩爾助學金♣️。起初,佩爾助學金為繼續深造的高中畢業生提供經濟資助,家庭年收入在1.5萬美元以下的學生,可獲得每年最高1400美元資助,資助額度不超過所在大學學費的一半♠︎。佩爾助學金的申請條件是:必須是擁有規定公民身份的貧困學生🛌🏼;所讀大學必須獲得政府認可,學習必須以獲得學位或證書為目的;必須具有高中畢業證書或政府認可的同等學歷;保證不擁有或買賣毒品;無不良貸款記錄和行政處罰記錄;無接受年限政策限製等。因時代發展和物價上漲等因素,佩爾助學金的標準和資助額度有所提高🧑🏽🏫🧔🏻♀️。在奧巴馬執政時期,佩爾助學金總額已達770億美元,年度資助額達到每人5550美元。因國會財政預算緊縮🧑🏿🔬,雖然佩爾助學金目前仍在執行🕰🏄🏻♀️,但為其“瘦身”的呼聲還是比較高。
基於就業保障的教育扶貧。學生完成高等教育階段學業後,如果找不到工作,不僅無法脫貧,還可能因為貸款上大學而背上沉重的債務。在確保學生就業問題上,美國雖然沒有統一的法律文件加以規範👩🏽💻,但也有一些具體政策。第一是通過聯邦政府購買服務來支持貧困大學畢業生(特別是貧困家庭的大學畢業生)快速實現就業。奧巴馬執政時期▫️🧙♀️,政府曾出臺《愛德華·肯尼迪服務美國法案》,鼓勵大學生投身公共服務事業。該法案繼續推行“為美國而教”“美國公共服務行動計劃”和“預備軍官團計劃”等大學生公共服務項目,並增加對5種新型誌願隊的支持,包括倡導能源效率和能源保護的清潔能源誌願隊🙍🏻♀️、幫助提高學生成就的教育誌願隊、幫助改善衛生條件的健康未來誌願隊、提供就業信息的機會服務誌願隊🥙,以及退伍軍人服務誌願隊。
盡管這些措施不只針對貧困家庭大學生,但無疑他們是獲益的大多數🏣。很多貧困家庭大學生畢業後因此解決了就業問題。
此外,美國的就業政策靈活多變,以購買服務方式增加就業機會💎,已成為美國政府的經常性行為💚。最近10年來👔,為解決護士奇缺問題,聯邦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方式🙏,額外增加了10多萬個護理崗位,以促進護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聯邦政府也曾在特殊時期💂🏽♂️,通過發放失業金以解燃眉之急🗾✹。在貧困家庭大學生再就業培訓方面👋🏼,聯邦政府也提供撥款支持。這些政策和舉措,無論在10年前的金融危機時期,還是今年的疫情暴發和蔓延時期😾,都有異曲同工之處🕵🏽。諸多政策盡管還顯松散🤾🏿,但在幫助貧困家庭大學生就業方面👩🏿🏭,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
美國教育扶貧的特點分析
美國教育扶貧有以下三個特點🧏。
讓“國家利益”為教育扶貧背書。扶貧工作既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發展成熟的表現。美國教育扶貧政策相對成體系🤑,主要因為有國家利益為其背書🤸🏽♀️🙋♀️。美國的教育扶貧主要依據是平權法案及其包含的原則。平權法案始於上世紀60年代,當時有思潮認為“誰成績好誰就有優先升學權”對“少數族裔”是不公平的,因此有必要“適當照顧”弱勢群體🕳,而且應寫進法律條文。該法案的歷史性價值是糾正了美國建國以來種族和群體之間的歧視。由於美國的貧困家庭多為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因此平權法案為貧困家庭的孩子增加入學機會也是一種政策傾斜。此外,國家利益往往成為聯邦政府出臺相關扶貧計劃和政策的基本依據🎯🧫。從為貧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費午餐,到為貧困學生提供佩爾助學金,無不考慮到扶貧項目與國家利益的密切關系。
突出扶貧工作的關鍵性事項和節點🔄。美國教育扶貧的特點就在於關註學生的關鍵性事項🚴🏻♂️,比如入學機會保障、基本營養保障和基本職業保障🕍。將這三大保障聯系起來,構成了由關鍵節點組成的鏈條:從小要解決入學和吃飯問題;高中畢業後要解決上大學和上得起大學的問題;大學畢業後要解決就業問題🧏🏽♂️。由於這些關鍵性節點相對完善,可以初步判斷🦛,美國的貧困家庭除了生育之外,只要做好一件大事,即讓孩子保持學習興趣🦻🏻,或不失去學習興趣👨🏽🦱。只要留在學校裏,其他的都由國家政策來保障。不難看出🌅,關鍵性節點的支持,是做好教育扶貧的關鍵。
教育扶貧政策的具體可操作性強🦶🏻。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執行🚣🏿♀️,關鍵看其可操作性。操作性越強,可期盼的政策效益就越好⛔️。美國教育扶貧政策的具體可操作性就很強⏺。教育扶貧首先要解決扶貧資格的問題👨🎤,貧困標準由農業部確定,滿足標準的學生可以享受這一政策,達不到標準自然就沒有權利享受。美國貧困家庭的年收入標準可以具體到家庭人口🍵,區分如此細密,也給我們很多啟發。以大學助學金為例,貧困大學生的家庭年收入標準十分具體🍾,甚至精確到個位數🌊,哪個家庭是貧困家庭,孩子能否享受助學金,一目了然⛓。要得到補貼,就要提供數據和證據。理由充分🤽🏼♀️🌷,就應該提供幫扶。能不能實施,則取決於國庫的財力大小。
美國的教育扶貧政策和手段有一定優勢,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如佩爾助學金一直是國會辯論的經常性議題,不少議員提出要砍掉它或縮減其資助總額🈁。聯邦財政緊張的時候❓,佩爾助學金始終面臨被壓縮的危險。對印第安人保留地的教育援助𓀏,也出現聯邦政策到位而資金不到位的情況。此外,也存在特殊教育問題。在全納教育思潮影響下,特殊兒童隨班就讀的比例有很大提升,但聯邦政府在補貼學校為殘疾人提供必要的物質和人力資源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可見,教育扶貧在美國也有一條不斷完善的路要走。(作者洪成文,系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曾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
來源🧑🏻🦲:神州學人
來源:神州學人(2020年第9期)
作者:洪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