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廣場 關鍵詞:小學生演講
近日🦻,在杭州某小學《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講比賽上🧋☀️,一個小學生說🤌🏽,人人都有夢想👨🏻🚒,而自己的夢想很簡單,那就是發財👷🏿♀️。這個小朋友在演講中表示:“我不像前幾個人說的那麽偉大,發財了要去捐款🧚♀️🧑🏻🦽,好不容易發了一筆財,給別人發🦩?不太實際吧!”此話一出📯,臺下就有家長笑出了聲,然後發出陣陣掌聲。還有學生家長邊拍邊感慨:“完了完了,活得太明白了🐢。”
我的夢想就是“發財”戳中了什麽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對金錢的看法發生了整體性的變化🧑🏿🦰🚣,社會對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關系的理解也出現了改變。小學生的演講🏄🏿♂️,其實也沒有那麽特立獨行🩻,而代表了社會上很普通的一種價值追求🤷🏽♂️。演講視頻走紅以後🐘🍮,不少成年人為他點贊,因為孩子說出了他們小時候想說但沒有機會說出的想法。
有一種觀念認為,孩子就應該是“純潔”的🦮,應該與社會流行的世俗觀念有所隔離🙇🏼♀️。這種說法當然有一定道理,未成年人就應該遠離不適合他們年齡的觀念與生活方式🧭。然而,哪怕是小學生🚠,也要為將來認識社會、融入社會做準備。脫離了社會現實的說教🧑🏿🦳,往往空洞而無力🐗。對於孩子而言,每一種發自內心的真實理想都應該得到理解,而不應該刻意打上高尚或是低俗的標簽👨🏿🔬。
難能可貴的是🍼,作為教育者的小學校長,也對這位孩子的演講表達了寬容和理解。他說🙎🏿,這個孩子比較有個性🤏🏼、率真,平時的一些想法也跟別的孩子不一樣👸🏿。在現實中🚲,教育者和更多成年人能否真正欣賞並理解孩子的童言無忌💇🏼♀️,也許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依然有許多脫離於物質的夢想,閃爍著高貴的道德光芒。很多小學生依然會有“當教師”“當警察”等平凡的人生夢想🤦♂️。凡是發自內心的所思所想🤝🤲,都是值得欣賞和積極引導的。即便在崇尚財富、以企業家為精神榜樣的社會,那些樸素的人生理想也絲毫不卑微。在一個成熟社會裏,富豪與普通人所能調動的社會資源可以不同,但他們為社會作出的貢獻是不分高低的✹,社會對他們身份的評價也應當是平等的🧑🏽🌾。
夢想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有的人在看了杭州這位小學生的演講後🤲🏽,覺得他的話說到了心坎裏🥞;有的人則覺得孩子要實現健康成長還需要更多引導🦕。這種對“發財夢”的不同理解,本身就反映了社會上個人理想的多元化認知💾。夢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最應該做夢的年齡,讓孩子有機會說出真誠的夢想🧑🦳,並積極引導他們,為其實現夢想創造條件🤵🏿,是每一個成年社會成員的責任。
(原載《中國青年報》,作者王鐘的,有刪改)
為“我的夢想就是發財”鼓掌
為孩子的坦誠鼓掌🧑🏻🦽。這個孩子十分坦誠✳️,的確,人生可以偉大,也可不偉大,關鍵是自己的選擇🧑🏿。況且,孩子還說了,有錢了,“能幫到人的還是要盡量幫”😌,其實🤳🏿,這都說得非常實在🤸♂️,說明孩子對錢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談人生,談夢想🌅,就應該這樣坦誠,只有坦誠才能活得實在🩵🛌🏿,只有坦誠才能更好地敞開胸懷👩🏻🦼➡️,接受世界,認識世界。
為孩子對人生的思考鼓掌。談到為什麽發財的時候🧿,他說,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他感到,每天做的事都一樣🖐,想到尤其是上班之後,每天早出晚歸,就像生活在囚籠一樣🦘🔠,每天做同樣的事👨🏻🦳,機械般地死循環,必須擺脫掉🎭,如果有了錢,就能幹點自己想做的事,人生幾十年,要擺脫循環著度過👨🏽🦳🚴🏻,要自由地度過。這些觀點,雖然幼稚,但是,卻是對人生的認真思考,值得肯定🧙🏿🏖,應該鼓掌⇢。人生就應該擺脫單調👨🦲,就應該豐富多彩一些🫃,就應該走向更加自由的生活👨🍼,這沒錯。
為孩子對社會的認識鼓掌。其實,“我的夢想就是發財”這個演講很好地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真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有決定作用,意識有能動作用。他知道人生需要有錢👦,有錢之後,才能幫助別人,才能實現個人的自由發展。這是孩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值得肯定。
夢想,顧名思義🤩🙆♂️,做夢都想。發財夢是每個人最樸實無華的想法,只要孩子沿著正確的道路,去實現發財夢,就值得肯定🤷🏻。
當然,我們在為“我的夢想就是發財”鼓掌的同時🦻🏿,也不否定其他夢想🔘,孩子時代談夢想,貴在真誠,貴在坦誠🤸🏽♂️💛,貴在實實在在地談自己的想法,所有的孩子都夢想去做明星,不好;都夢想去做科學家,也不好;孩子的夢想應該五彩繽紛,百花齊放🍼,可以做明星夢、科學家夢、老師夢🙋🏼、發財夢,等等,都行。關鍵是百花齊放,因為社會需要百花齊放🚴🏽♀️,不需要百人一面。
(原載西安網,作者殷建光🪈,有刪改)
“我的夢想就是發財”不值得當真
以我自己的童年經驗♤,最怕寫《我的夢想》這樣的文章,一來題目太空,夢想又太多,不知如何下筆;二來,本來一句話可以說完的夢想(比方說“我想當醫生”),硬要鋪展成800字🧺,這對於小學生來說,難度還蠻高的。我最近讀一位漢學家的回憶錄,他回憶起上世紀70年代第一次來中國,有次停下來跟小朋友對話🈺,問了十幾個小孩“你將來想做什麽”,答案無一例外9️⃣,全是“我要到最艱苦的地方為人民服務”。這個回答🧔🏼♂️,固然帶有那個年代特殊的印記👩🏿✈️,可關鍵是🈵,最艱苦的地方到底是什麽樣😁🦻🏼,這些孩子恐怕自己也沒概念。換句話說,缺乏真實的經歷和生活經驗支撐,純粹從概念出發🎅、由概念而來的所謂“夢想”🛍️,可能只是孩童為了應付大人的隨口一說——他自己並不當真,你也不能拿它們太當真🟦。
每一年,《紐約時報》都會在全美高中學生中征集與“金錢”主題相關的大學申請作文。今年有將近300人回應,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來自一名華裔學生𓀝,叫傑弗裏·余,今年將入讀耶魯大學😏🤖。他講他當醫生的父親是如何犧牲了前途光明的事業和錢財上的成就😩,選擇在家當全職老爸,“以確保他的兒子能得到恰當的關註💆🏼♂️、照料和道德教育”。他既能解決復雜的物理和微積分問題,又能教孩子在廚房裏養小雞小鴨、貼心地接送兒子去訓練🧑🏻🍳、排練。傑弗裏自豪地寫道:“我的父親是我認識的人中最富有的——不是金錢上的富有,而是品格上的富有。”
“有錢才能自由過一生”,這個說法混淆了自由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也簡化了富有的內涵🩼。一個人要真正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這是何其困難的一件事👨🏼⚕️。而成年人要做的事,正是用自己的經驗來豐富孩子們對生活、金錢和自由的理解,讓他們不至於被現實中各種庸俗的金錢觀👮🏿、“成功學”捆綁。同時🙆♂️,成年人也不必為脫離真實生活經驗的“童真”“童言無忌”無條件叫好——假如因為自己的夢想無法實現,就把孩子氣的胡謅當作“率真”,忘記了教育引導的責任🧎🏻♂️,這是比出“我的夢想”這類大而無當的題更失職的事。(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