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在親子溝通中最常用的表達莫過於“停下”“不要……”“不可以……”“別……”這樣的否定用語,其中最最常見的就是“不!”實際上,由於我們最經常說 “不”,它通常也是孩子最先學會說的詞之一。一開始我們會覺得孩子說“不”的樣子太可愛了,便把它記錄到成長日記裏,把孩子說“不”的樣子錄了三十七遍還不夠,興奮地跟住在各地的親朋好友分享,還有快遞員📝、送牛奶的人,任何人,無論他們有沒有興趣,我們都不放過𓀔。但很快,熱情退卻,轉眼孩子到了青春期,一天到晚都在說“不”,唯獨在我們真正需要他們說“不”的時候,偏不說👂🏽🧑🏼🍼。
為什麽我們這麽喜歡“否定用語”?因為使用起來非常方便,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否定用語”就像條件反射似的從我們的嘴裏蹦了出來,完全不需要經過任何思考,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非常有效,我們說什麽他們就做什麽,這時“否定用語”就好比消防水龍頭,可以立即把大火澆滅🙅。可是等孩子再大一點,他們就會發現我們其實只是在嚇唬他們,此時消防水龍頭就變成了廉價水槍,孩子們已經知道了我們只是嘴上說說,其實連去冰箱裏拿瓶啤酒都提不起力氣,更別提對付不聽話的孩子了。因此,那些曾經可以讓孩子立即停止的否定用語,現在只會讓他們覺得煩躁憤怒。他們開始變得叛逆、怨天尤人🎡、愁眉苦臉🧑🏽🦲、愛提過分要求👩🏻🦯、想要掌控一切。他們開始對大人進行回擊:“我不要!”“為什麽不行?”“我恨你們。”“可是爸爸已經同意了。”……他們還會苦苦哀求,跺腳發脾氣摔門而去。這些表情𓀝、動作嚇得我們心驚膽戰,頭發灰白。更糟的是,總是對孩子使用否定用語會讓我們眼裏只有孩子做錯的部分,而忽視了他們做對的部分。
我並不是說我們平時不能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製止或拒絕,不過我們可以試試第三章所建議的溝通方式🪴。譬如:
當你想說“湯米,沒帶護肘就不準滑冰”的時候:
可以試試“提供客觀信息”:“不戴護肘滑冰很危險。”
可以試試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如果當時的情形不是特別危險,可以等小湯米真的摔了一跤⛹🏿♂️、擦破手肘的時候跟他說:“天呐,湯米,你怎麽忘了我們的規定:沒有護具的時候不能滑冰,真是太慘了。”這樣一來你只是在表達你的同情,不會讓小湯米覺得生氣或是想要反擊🤖。他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明智以及其產生的後果,也會想想為什麽大人要製定這樣的規定。
可以試試使用“邏輯後果”:“湯米,我很抱歉,你不戴護具就想去滑冰,我怕你會摔傷,所以現在我要你回去,等你做好安全防護措施以後再來滑冰。”
可以試試“客觀評論”:“湯米,我發現你滑冰的時候沒有戴護具👺。”
以下是另外一個例子:你的孩子在晚餐前三十分鐘跟你說她想要吃餅幹,而你想說“不行!現在不能吃餅幹!要吃晚飯了”的時候:
可以試試把否定表達轉化為肯定表達:“好啊,吃完晚餐你就可以吃餅幹了。”
這裏還有另外一個對於老師來說可能會有所幫助的例子🩱。
當你想說“別忘了把書包掛起來”的時候:
可以試試“極簡溝通法”:“麗莎,書包。”
可以試試“提供客觀信息”:“書包應該掛在門後,而不是放在教室的地板上🤽🏽♂️。”
可以試試“提供有限的選擇”:“只有把書包掛好以後才可以去領冰淇淋🤳。”
如果你是日間夏令營的老師,當你想說“史黛拉,別磨蹭了。我可不希望你在爬山的時候跟大家走散了”的時候:
可以試試“幽默”:“現在是貝爾蒙特賽馬錦標賽,我們的純種馬貝拉·史黛拉在上一圈落後了600米,現在停了下來👳🏽🤦♀️。究竟她會克服困難,奮勇趕超呢,還是會繼續保持落後,讓‘母馬解放運動’進入黑暗時代?”
可以試試“客觀評論”與“使用代詞‘我’”相結合:“史黛拉,你好像沒有跟上大部隊👨🏼🎓。我不希望你跟大家走散了🈳🤦🏻♂️。”
如果你是一位祖父,周末照看孫子的時候,孩子們可能會找一些老掉牙的借口,比如“爸爸媽媽同意我們晚上愛幾點睡就幾點睡”,當你想說“不行,在我家,我讓你們去睡,你們就得去睡!”的時候:
可以試試“提供客觀信息”:“在我家要按照我的規定來,小孩子周六晚上八點半上床睡覺🈷️👏🏻。”
可以試試“提供有限的選擇”:“你們要麽在我規定的時間睡覺,要麽我就把你們送回爸爸媽媽那兒去🦊🛩。”
改善後的溝通方式避免了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而是讓孩子明白,我們相信他們可以自己思考做出決定並考慮有可能產生的後果⛓。這樣我們就是在引導孩子,而不是在命令孩子💁🏻♂️。不過,如果孩子還不具備抽象推理的能力,我們可以使用否定表達,並幫助孩子停止手中的行為。比如,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正要伸手去碰插座,你可以堅定地跟他說:“這樣不安全!”然後溫柔地把他抱走,並用其他活動轉移他的註意力🧎。(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
《與孩子好好說話:簡單👷、具體、高效的說話技巧》
著者:(美)伊莉莎·梅德哈斯
譯者: 程婧
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