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持續進行🧑🏼🦰,如何有效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成為頗受關註的話題🈂️。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決定著教育質量與效果🧖🏿♀️。那麽🧑🏻🤝🧑🏻,教師以什麽樣的角色定位才能擔當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呢?
持續積累的學習者
教師文化素養與知識層次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效果,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加強文化學習和積累。有些教師將文化知識的範圍置於某一特定領域之內🛤,未免存在眼界和視角的局限性。其實,從事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師應當具有系統觀念和廣闊的視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深厚𓀘,整個文化系統作為有機的整體包含著密切相關的子系統。教師不僅需要積累某些文化類型的發展歷史、具體形態及特點等基本知識,也應當將其置於文化系統之中加以考察與把握。文化系統各部分之間緊密關聯🧑🏼🦰,其中任何一部分都能體現整體的信息。比如👼🏽,有的教師在把握中國古老的春節習俗時,不僅了解守歲、拜年🧑🏽⚕️、貼春聯、放爆竹🦸🏽♀️、發紅包等一系列年俗活動,還註意深入掌握蘊含其中的豐富文化意涵❄️,包括孝敬✊🏿◼️、感恩💅🏻、祈福以及追求和諧圓滿等寓意。這是一種合理的思路和做法,避免了流於表象的簡單涉獵,也推動了民族文化精神與內涵的傳承。
為了促進自身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教師還應當具有廣闊的文化視野。紀錄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通過對中外藝術家以及作品進行比較,為人們提供了看待中西文化的嶄新視角和觀點🫃🏼。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註重準確完美的寫實,中國元末明初畫家倪瓚追求簡潔傳神的寫意,繪畫風格和技法差別很大。不過👨🏿🎨,兩種風格各具特色,無優劣之分,而且都是在各自文化土壤上生根發芽而結成的碩果。教師經常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加以比較和聯系𓀉,逐漸擁有了大格局🏊♀️、寬視野,就有可能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上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特點⚾️,認識到它在全球範圍內的文化地位和價值,從而增強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用心體悟的實踐者
教師在深入了解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還應當做善於體悟🤾🏼、思考並親身參與實踐的有心人🧑🏻🚀。
經過現代教育體系訓練和培養而取得職業資格的教師,大多具有特定的專業背景和優勢,一般經過了較長時間的理論學習與實踐🏊🏿。不過,我們對於教師實踐者身份的強調,更側重於其內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體悟與實踐🌰。無論是中國傳統舞蹈、書法、繪畫還是詩詞、音樂藝術💞,都追求氣韻之美🤾🏻♀️。“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宇宙和生命的本源,“氣韻”則被視為傳統藝術的審美核心🧷。《飛天》《扇舞丹青》等中國古典舞通過將氣息融入舞蹈動作之中,展現生命活力和律動美感🤽♀️,形成各具特色的審美韻味和風格。《蘭亭集序》《祭侄文稿》這樣的書法藝術精品也是書法家一氣呵成的千古名作,筆墨之間彰顯著各自獨特的精神氣韻和藝術魅力👮♂️。有些優秀教師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實踐中不斷領悟傳統藝術內在的精神內核與審美韻味🤬,以達到日臻完善的境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即便是看似細微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蘊藏著傳統文化觀念與精神。例如,筷子雖然極為普通尋常,但在很多方面都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筷子不同於切割肉類的刀叉🤹🏼♂️,不那麽鋒利😅、尖銳,體現了內斂含蓄的民族性格以及“以和為貴”的文化精神🧠;人們都稱筷子為“一雙”而很少說“兩根”🎭,且在使用時能夠處理好一主一次的關系,這體現了陰陽學說🔘。自古以來筷子的使用有很多規範與禁忌3️⃣,能夠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體現傳統文化觀念。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註重用心體驗和領悟類似的傳統文化現象👩🏽🦲,不僅有助於提升自我涵養與修為,也有助於充實和豐富教學內容👩🏼🏫,促使優秀傳統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積極主動的傳播者
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占據的比重逐漸增大,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某些情況下課堂教學效果並不理想。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當成為積極主動探索與實踐以進行有效組織和指導的傳播者👩🏽⚕️。
教師除了需要掌握現代教育傳播觀念和方法🧕🏽,還應當註意采用符合傳統文化特點的方式與手段。當代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認為🌶🐹,中國古典詩詞“對平生為人處世👨🏿🎓、修養性情都有相當的影響”🗓,應該得到弘揚與傳承。吟誦是學習古典詩詞時的入門途徑✍️,能夠使人感受到詩詞的內在情感和節奏韻律之美。人們以抑揚頓挫的聲調朗誦,形成細膩🙅🏻、深沉和回味式的表達,更容易與詩人產生心靈的感應與交流,從而能夠更好地體會《將進酒》的灑脫與豪邁、《苔》的素雅與清新。當然🧮,為了教學生吟誦古典詩詞,教師首先要用心體味詩詞的美感和情感內蘊🧑🏼✈️🪿,這樣才有可能把自己內心的那份感動和美好體驗傳遞給學生😥。
為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有目的地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體驗和感受🔬。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把學生帶到古跡、博物館等傳統文化“現場”,調動他們積極主動的創造意識與行為,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註度🧘🏼♀️、親近感與認同感,培養創造思維與創新意識。近些年來🅱️🤽🏻♀️,很多學校都開設了剪紙、風箏、陶器、中國結等傳統手工藝品的製作課程,教師做示範和指導,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學習和操作,做到了寓教於樂。(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