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會議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針對不同主體和不同學段、不同類型教育特點🧝♂️,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著力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𓀁、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建立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評價製度和機製。
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指出👨🏽🍳👷🏿,要深化教育體製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製,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也稱“五唯”)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兩年來👩🏻⚕️,我國各級教育部門、學校紮實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進行了清理不科學教育評價導向的專項行動,但正所謂“有破有立”,要全面破除“五唯”🧘🏿♂️,必須建立新的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總體方案》解決的就是“立新”的問題🧑🦳。
《總體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這對準了教育評價改革的核心問題。“五唯”評價,從本質上說,就是過度強化結果評價,不重視過程評價🩱。比如對學生的評價,就看一次考試的成績,而不看學生的成長過程,以及在成長過程中的表現。這帶來的問題是,納入升學考試評價的科目教學,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都高度重視,並按考試要求教與學;而不納入升學考試評價的科目教學,則不被重視🍡,被弱化🔜、邊緣化🌬🎐。基礎教育存在較為嚴重的應試教育傾向👩🏽👭🏻,影響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
強化過程評價,就將扭轉只重結果評價的傾向,重視學生成長的過程🎋,給學生全面的教育♗。過程評價不僅對基礎教育來說十分重要,高等教育也必須強化過程評價,提高每一門大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總體方案》提到的增值評價,在我國一些地方已經在進行探索👩👧👧🧑🏼✈️。簡單來說,不是用學生分數的絕對值來評價學校和老師的教育教學成績🤦🏿♂️,而是要評價學校🧑🏼🍼、老師教育教學做出的“增值貢獻”👝。在結果評價體系中📝,強校往往是匯聚了很多優秀(高分)學生的學校,而名師則是教出高分學生的教師。這並沒有考慮學生的差別,以及教師具體的教育教學付出。一名學生從40分進步到70分,這是很大的進步,可是在強調結果評價的評價體系中,他還是不如80分的學生🤙🏻💆🏼♂️,哪怕這名80分的學生以前的成績就是80分;教師對從40分提高到70分的學生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得到的認可卻不如教一直是80分的學生的教師。這讓優秀教師大量集中的“名校”,不少人卻不願意教成績不好的學生——這和教育要面向每一個學生的使命是背離的🧆。探索增值評價,就是要關註學生的成長、變化,好的教師應該是讓學生變化快👩🏼🔬、成長好的教師🚴🏼♂️。
當然🦸🏼,增值評價的標準不能也是分數評價,如果增值評價仍是分數評價,那還是唯分數論🎀,而要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就要健全綜合評價體系。怎麽讓過程評價、增值評價與綜合評價落地🧑🏿⚕️,這是所有教師、學生及家長、社會公眾更關註的問題。我國的教育評價體系📵🧑🏫,長期以來存在結果評價的導向,往往就會采取簡單的數量指標進行評價,這很直觀、可操作,但不適合復雜的教育評價。進行過程評價🚵🏽♂️、增值評價與綜合評價🫂,就必須推進專業評價🦬,提高專業評價能力。學校的教師委員會(高校則由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應在專業學術評價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另外,對於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還會擔心其公平性、公正性與公信力問題。要回應這些關切🎙,也必須推進教育管理體製改革和現代學校製度建設,要深化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避免行政因素和利益因素對教育評價的幹擾,確保評價公開、透明、公正地進行。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理事長)
作者📲:熊丙奇
來源:《中國教育報》